第四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会议纪要

2022115日,“哲学修辞与范畴研究——第四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中华孔子学会儒家古典学研究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工作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匡钊副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兰州大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分别致开幕辞。陈声柏教授解释了所谓“预流”,是借自陈寅恪先生的术语,意味着呼吁一种面向未来、保持开放和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哲学研究回顾了往届工作坊的主题的相关性与连续性。朱承教授回忆了筹备本次工作坊的经过,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学术风格与工作坊一贯强调之学术旨趣的关联,并对一直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华孔子学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本次工作坊第一场主题发言与评议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美宏教授主持人,发言人为匡钊,主题为《道家心论的隐喻维度——先秦哲学修辞与概念建构方式举隅》,评议人为上海大学哲学系袁晓晶副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龙涌霖助理研究员。匡钊强调,隐喻的话题一方面是对上次工作坊主题的延续与深化,另一方面亦来自前期已经展开的对于道家之“心”观念的综合考察。隐喻应被视为更广泛的哲学修辞的一种,隐喻问题与特定概念的概念化方式有关,而我们看待范畴研究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基于上述思路,匡钊进而认为,心概念在前诸子文献中往往通过实体隐喻得到建构,但在先秦道家哲学中则通过容器隐喻加以表述。新隐喻的运用在心概念的语义表层注入了“虚”、“无”等意义,并由此掩盖了其以往被认为具有的一系列精神性能力。道家思想中两种相互替代的隐喻在荀子处获得了一致性,而这源于早期表述身心关系时出现的方位隐喻所具有的兼容性,且荀子更借助后者为心概念增添了新的语义内容。早期文献中围绕道家论心的隐喻的各种变化与整合,向我们揭示出隐喻对于理性的抽象思维的意义,将其作为讨论对象,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式理性思维和哲学修辞的长期探索。在评议环节,袁晓晶与龙涌霖围绕着隐喻对于哲学的意义、研究中国哲学的方式等角度提出了问题。匡钊进行了回应,重点指出虽然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研究方法上各有侧重,但哲学研究中只存在科学的方式和非科学的方式,并不存在所谓中国哲学的方式、西方哲学的方式而现在中国哲学研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应被视为世界性的学问。本场开放讨论环节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波副教授担任引言人,武汉大学李巍教授、南开大学叶树勋副教授、湖南大学陈之斌副教授以及张美宏、朱承等参与讨论。

本次工作坊第二场主题发言与评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贡华南教授主持,发言人为叶树勋,主题为《道家关系学说:以“德”观念为中心》,评议人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永路副研究员与上海财经大学王格副教授。叶树勋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概括了道家的“德”观念在当前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他指出,自己注意到“德”的关系性源于其对“德”义多样性背后之统一性的探察。此处谈到的“关系”不是指“德”与其他观念的关系,而是指“德”观念所蕴含的作为思想基底的某种框架。整体上看,这一框架包括了道与万物的关系、道与人的关系、行动者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君王与民众的关系。以四种关系为骨架,道家贡献出世界观、心性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这几个方面的学说,而“德”则是这四种关系共有的枢纽或关键。由此既可发现“德”在道家哲学中内涵的丰富性和角色的紧要性,同时也能找到把握道家哲学之内在构造的一种进路。在评议环节,张永路回顾了经典语言学方法在中国的运用,肯定了叶树勋构建“哲理语言学”的工作,随后提出“如果要将语言学方法置于中国哲学研究中,应该用哪些方法?”这一问题。王格以“讲学有宗旨”来形容叶树勋的研究成果,并沿着叶树勋的思路比较了作为本性的“德”与作为最终性的“德”之间的异同,介绍了自己对道家的道德哲学的理解。叶树勋在回应中,强调了开展语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并就道德哲学的定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本场开放讨论环节由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李庭绵助理教授担任引言人,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郑随心博士以及匡钊、张美宏、朱承等参与讨论。

本次工作坊的圆桌讨论环节由李巍主持,众多学者围绕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郭美华教授先是阐述了自己由道物关系产生的思考,指出道家哲学并不认为“王民关系”是“道德关系”在政治活动中的体现,着重强调了道家不允许“道”与“德”的合一,随后比较了孟子和庄子对于人物关系的不同理解。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邓联合教授同样认为道物关系与君民关系并不是同构的,对郭美华的观点表示了赞同,随后通过对文字书写系统的分析,指出中国哲学为什么不擅长在隐喻对象中总结出一般的结论。中山大学哲学系何杨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并非只有道家文献会将隐喻和修辞作为说明术语或范畴的方式,《墨经》同样如此,他期待大家通过编辑丛书、手册、网络版中国哲学百科全书的方式来呈现学界当前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身心的修行来将中国哲学的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王顺然助理教授指出“隐喻”作为一种哲学修辞方式在中西方哲学中均有使用,随后就庄子的“吾丧我”与西方心灵哲学的比较研究阐发了自己的若干观点。南昌大学哲学系张新国副教授表示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具有哲学性、当下性、主动性三大特点,对其学术研究很有启发。张新国还以史思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而透视了仁论在理学中的展开过程。陈声柏则再次强调,研究哲学修辞不仅有隐喻这一个切入点,逻辑学、认知科学、心灵哲学都可以成为研究哲学修辞的理论视角。叶树勋强调道家的自然包括“外无他意”和“内无我意”两种形态,“丧我”就是“内无我意”的体现,他还梳理了“道”“性”“德”三者的含义,指出“道”代表一,“性”代表“多”,“德”代表多中的一。李庭绵提出,哲学研究可以不分中西,但研究方式是否要分为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值得讨论。

在闭幕总结环节中,主持人李巍指出,范畴研究跟修辞研究关系是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区别或结合的关系,隐喻和分析的关系同样需要学界长期讨论。本次工作坊,参会学者的发言对中国古代哲学不同学派主旨思想的精准概括,又有对各种具体概念的深入辨析;既有对传统文本的精彩解读,又有对未来学术潮流的大胆预测,取得了预期的学术效果。

撰稿:李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