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规范第六讲 | 隐喻认知的符号学分析

20221110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与规范系列讲座第6讲“隐喻认知的符号学分析”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黄华新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与规范研究中心贾国恒副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分为五个部分。黄老师首先介绍和说明了隐喻的认知机制和概念隐喻中的映射关系;其次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了隐喻表达和理解过程中涉及的三个重要语用因素;然后细致分析了隐喻认知在问题求解的不同环节中发挥的作用;接着尝试将隐喻符号链放在情境语义学的框架里做进一步的解释,以反映隐喻认知中的信息传递;最后通过个案分析详细解读了隐喻的逻辑表征。

在第一部分中,黄老师广泛举例,说明隐喻根植于我们的认知活动中,是认知科学的重要议题。隐喻的认知机制是从熟悉、已知、具体到陌生、未知、抽象的过程,而概念隐喻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函数f: ST。它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中对应元素的映射关系,表征两个概念域中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隐喻本身也是一种符号现象,所以黄老师在第二部分以具有元学科性质的认知符号学为切入路径,尝试对隐喻表达和理解中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给出初步的解释。黄老师认为,隐喻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也就是符号生成与解释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语用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环境、心理过程和符号链。

在第三部分中,黄老师指出通过跨域映射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隐喻认知。在问题求解的不同环节中,隐喻认知不仅具有知识表征功能、方案生成功能、方案选择功能,还具有元认知功能。不同的隐喻,会产生不同的对待“问题”和“问题求解”的元认知差异,从而对问题求解过程产生影响。

在第四部分中,黄老师基于情境语义学的框架和信息流思想解释隐喻认知,把隐喻认知机制理解为一定制约关系下的信息流动,由此区分了隐喻涉及的两种不同的信息流动方式:横向的信息流动给出源域与目标域间的信息传递方向;纵向的信息流动给出概念到子概念的信息传递方向。

最后,黄老师以“市场是大海”为例,解读了隐喻的逻辑表征,包括词项内涵表征、跨域映射表征和语义确证。

在报告会的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老师站在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角度,指出隐喻的深层特点同后期墨家“辩”术的相似性,并强调从认知科学视域中推进相关工作的必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留华老师也就“隐喻认知是否有好坏之分以及如何评估”这一问题同黄老师展开了讨论。此外,黄老师还耐心地回答了聊天室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

(胡金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