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江: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若干问题

20221110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诠释学研究所、“中国诠释学”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涵静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诠释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二讲《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若干问题》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教授主持,二百多位师生于线上共同参与、讨论。


张江教授首先指出,西方阐释学进入中国40年来,中国本土的阐释学研究方向仍以西方阐释学,尤其是德国现代阐释学为主。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阐释学影响微弱甚至于被轻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构建,同样应在阐释学上得以实现,这种实现必须以解决若干事关中国阐释学建构基础与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为前提。


随后,张江教授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阐释学建构的基础与方向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中国阐释学建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张江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文化基因决定的,这集中体现为民族语言与思维方式。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逻辑上,西方重演绎,中国重归纳;伦理上,西方重个体并偏向个人主义,而中国重族群且偏向集体主义;语言文字方面,西方是表音文字,中国是表意文字。基于上述差异,中国阐释学应该从中国的思维本征和特质出发,从中国阐释传统和经验出发,从中国当代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出发,构建中国形态的当代阐释学,切不可照搬西方阐释学框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拒斥学习西方文明精华。张江教授指出,研究西方阐释学的学者实际上也在用他的思维与语言构造着中国阐释学。中国古代虽无学科意义上的阐释学,但有着丰富的阐释经验。构建中国阐释学,要以中国传统为基,吸收西方文明精华。当代阐释学落脚点是当代学术与文化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回答当代问题是中国阐释学话语创新的根本路径。

第二,重在方法论还是本体论。张江教授认为,我们一方面要坚持方法论与本体论并重,另一方面要抓住重点——立足当下实践和发展水平,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应考虑从方法论起步和上手。

本体论与方法论之间不存在无法跨越的对立。对于长期以来方法论研究被忽视的情况,张江教授指出,方法论不是简单的操作技术,而是深刻的思想与思维范式。一切本体论都是方法论的直接或间接依据,否则,其意义与价值将不复存在。而本体论研究扩大并深化了阐释学研究视野,以本体论视角研究现象与行为,同样是方法论的进化。

中国阐释传统对方法论的探索与积累高于本体论。建构中国当代诠释学由方法论抽象与进化上手,实现本体论的超越,其可靠性、可行性明显。并且,在具体应用上方法论阐释学有更直接的实践性和普遍有效的实用性。西方阐释学的第三次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本体论阐释学的局限性,显现了西方阐释学新的超越企图。这种超越,一方面强调了阐释学的社会批判意义,另一方面指向了方法论阐释学的回归。因此,方法论研究是构建中国当代阐释学不可忽视的方面。

第三,汉语言文字研究与阐释学。在这一部分,张江教授指出了语言与传统训诂学在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阐释,阐释是语言的阐释,语言是阐释研究的根基。其次,训诂是民族语言学的核心方法,当代训诂学在吸收现代语义学成果基础上实现了根本变革,并充实和丰富了现代语义学。

训诂是阐释学整体框架中的核心要素,是一切人文阐释的基本方法。无训诂的阐释学无以为据,无阐释意向的训诂难以达理。中国阐释学建构应以训诂学为代表的语言文字学入手,其要义有三:一是弘扬民族精神;二是基本概念的辨识,特别是以民族概念区别于西方的概念;三是将西方概念融于民族语言概念,创造自己的概念。

第四,多学科交叉与相融。多学科交叉相融是理论生长和创新的原始动力,学科的突破性成功,甚至会将彻底颠覆了我们对阐释及阐释学的基本认知。比如,人工智能对客观世界与人类,对其自身的智能理解与阐释,是新的阐释理论的有力生长点。

狄尔泰曾主张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以确保精神科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张江教授认为,不应将二者截然对立。在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的过程中,要自觉借鉴和创造科学的方法。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精神的指引,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坚持相对确定的认知,为人的存在提供可能和保障。确定性是针对目的而言的,而非就结果而言。

第五,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任何学科进步都依靠应用。对一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方法论的阐释学具有一般性意义。只要是在表达,阐释就在展开。各学科的创新与创造为阐释学的建构与发展供给生动活跃的思想资源。不断前进的实践创造,永远高于停滞原地的历史经验。

第六,形态的系统与完备性。中国阐释学之学,一义为学问之学,是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和增长。这种学问的传承方式是教化,是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一义是学科之学,个别与具体的经验必须要上升为一般知识,才能得以传承和推广。没有知识化的科学建构,是持续无效重复的。阐释必须为学,并且应该是系统与完备之学。系统性是指整体性是阐释学基本特性。阐释学各要素的专业方向为整体服务,整体于自身展开中深化和丰富要素。完备性是指作为一个形式系统,其概念、命题、规则、定理自洽且协同演进,无逻辑矛盾与漏洞。


最后,张江教授总结,中国阐释学建构的核心与要害是义中国学术传统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和经验为基构建当代中国阐释之学。必须立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提取和改造传统阐释学资源,从本体论到方法论,提出和建构我们自己的概念、范畴、命题以至完备的体系。

在热烈的问答环节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吴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