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新声”博士后系列讲座第五讲

20221114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新声”博士后系列讲座第五讲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黄霞老师主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辩证法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全国多所高校70余位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讲座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讨论西方资本文明的确立,它是一个以“资本积累”这一主体原则作为自身的构建之原则的现代性文明。其次,讨论资本文明的世界化,在资本积累原则的驱动下,资本把社会生产和社会交换的空间扩大到世界各地,推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最后讨论重塑新文明与资本文明的批判,资本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同时资本文明也是造成社会各种各样诸多问题的一个内在的前提。借助马克思历史辩证法,通过生产来批判和扬弃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的生产方式的资本文明,实现人重新成为社会的主人,人能够驾驭社会的生产关系,人能驾驭社会的发展的一种新的文明。

在进入对这三个部分的具体论述前,黄老师首先就其问题意识做了简单的介绍: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述论断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的伟大实践之中。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使重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可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辩证法基础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更加自觉主动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部分,黄老师指出,与以往的人类文明相比,西方资本文明达到了发展生产力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明内在规定性“最丰富”时期。然而,西方资本文明是一个以“资本积累”这一主体原则作为自身的构建之原则的现代性文明。我们知道社会本来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的,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内容,但是有一种内容即经济生活,它不是作为社会的内容,而是作为社会的内容之一分离出来,反而成为社会的主导性的原则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表现为现代的资本化的社会,也就是说只有资本化的社会才完成了经济从社会中分离出来又主导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一个持久的拉锯战和漫长进程,而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产生了这样的形态,原来的经济生活只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但是十五世纪之后,随着西方资本文明的发展,经济生活逐渐从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并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这同时也是造成社会各种矛盾的前提。

第二部分,黄老师指出,随着资本文明的发展,在资本自我增值的驱动下,西方资本文明把社会生产和社会交换的空间扩大到世界各地,推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精辟的讨论了,资本的本质是自我积累和自我增值,由此带来的历史进步是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原本狭小的生存模式从地方和地区扩大到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度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因为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疆扩土的武器是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资产阶级迫使世界各国的人要想生存的话,就要听从他们的指挥,按照资本的逻辑组织社会生产。在这个意义上,资产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图建构了一个新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资本主导社会发展的世界。

第三部分,黄老师指出,资本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是在人的解放的意义上,资本文明是一种颠倒的文明,其颠倒了资本和主体之间的关系。资本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但它同时也导致了文明本身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资本文明这一资本统治人,死劳动支配活劳动的文明也内在地蕴含着对其自身的否定和超越。借助马克思历史辩证法,资本主义要形成各种各样的疏离与颠倒、那一种新的文明,一定是把疏离的重新统一起来。在资本主义的颠倒体现为物质和精神的疏离,体现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体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分离诸多内容。所以新的文明的形态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社会结构分化的统一,也不是占有资本一方的富裕而劳动者贫穷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生产来批判和扬弃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的生产方式的资本文明,最终通过变革这种生产方式而重塑一种新文明。

在评议环节,孙亮教授首先指出,文明这个词是学术界里面讨论非常多的话题,在这个话题当中,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文明有两种形态。现代社会我们是从十五世纪鉴定的,就是在西方的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在这样的文明的基础上,建立了西方整个文明的巨大成就。如果我们从哲学上来讲,现代它是一个现代形而上学推进的历史,我们知道这个历史大概是到孔德和尼采之前,所以尼采发出的是偶像的黄昏这样的形而上学的总体判断。如果从政治经济的生活来讲,十五世纪之后也体现出不同的社会的样貌,比如说最典型的特质就是经济生活逐渐从社会的生活当中分离出来,并且开始主导社会本身。进而孙亮教授指出,我们可以粗略地说,从启蒙的起点开始,资本作为原则就逐渐的开始奠定,这种奠定从萌发到发展到今天为止,它似乎已经呈现为一个要将人类生活都吸纳进去的一个原则,所以资本变成了无孔不入,它成为了整个社会运行的主导性的原则,这是马克思对社会本身出现的情况的一种判定,这个我们比较熟悉,但这个判定同时也是对文明本身的判定,也是对欧洲整个文明的一个判定。从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刚才黄霞老师所说的资本是作为社会的主导原则。

其次,孙亮教授指出,马克思有没有对新的文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个构成了后来社会主义运动所想探索的基本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的辩证法的判定,在对资本文明历史的进步性做了肯定之后,也对资本造成的问题,做了一个政治性的宣言,所以马克思说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在对资本的文明的批判之后,他要树立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什么样子?这个跟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哲学观的重要的特点,我们要去体会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不是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现实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去探讨一个新的文明并不是一个思维中可以确定的文明的固定模板,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与现代资本文明相区分的文明的形式。这是马克思给我们确立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文明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已经彰显了我们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文明之后想确立的一种新形态。

最后,孙亮教授指出,一种论点要把它放在历史的维度中才能够凸显出这个论点本身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黄霞老师分析了资本文明和资本文明的批判这种张力来显现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报告有理论的深度,也把握了问题的实质,这些方面都非常好,但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理论没有完全定形的话题,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依然处在一个实践的过程当中,所以理论是一个未完成式,还有待于很多的学者,特别是我们哲学的工作者研究和讨论。

讲座的最后,孙亮教授和黄霞老师就“资本主义的极限问题”、“资本文明”、“资本文明的批判”、“马克思的文明辩证法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