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面向一种新的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还原主义,强调通过对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研究来探究心智的特征。20221118日上午9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知识与行动中心邀请辛辛那提大学心理学与哲学杰出教授Tony Chemero教授作了一场以“面向一种新的格式塔心理学”为主题的精彩讲座。Chemero教授从反对“世界在我们之中”的内在论立场出发,沿着威廉·詹姆士、梅洛·庞蒂以及詹姆斯·吉布森的理论脉络,结合经验研究成果,为一种以“关系性”为特征的新格式塔心理学提供了辩护,并探索了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为认知科学带来的启示。

沿着哲学史的脉络,Chemero教授认为,詹姆士从反内在论的立场出发,将外部世界和认知主体所认识到的世界等同起来:由于纯粹经验,我们不能以分离的方式谈论意识物质世界。进一步地,梅洛·庞蒂认为,人的行为即格式塔,它既不具有物质属性也不具有精神属性。行为作为一种形式(就像詹姆士的纯粹经验那样)在物质的世界与意识之间形成了关联。梅洛·庞蒂认为,知觉对象的世界建立在认知主体的行为上,作为整体的世界不能被分解或还原为刺激、思想等看似更为基本的元素,知觉对象的世界只有在身体的行动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而詹姆斯·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当走出人体有机生理组织的桎梏,进一步思考人际关系以及外部世界的相关问题。Chemero教授认为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种心理学,不如说是一种现象学以及有关世界的学说。根据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物理的与心理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对于世界的本体论回答的关键在于外部世界和人的知觉之间由经验与行动构成的直接关联。

同时,吉布森的理论还引出了一系列其他问题:首先,假如我们反对表征,那引导主体行动的信息又是什么?其次,根据吉布森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的回应“主体的行为是不受规定和限制的”,但是主体的行为同样也不是随机发生的且是有规律的,那么不受规定制约的行动何以是有规律的?Chemero教授认为,一种可能的回应是,行为一方面是有规律的,但另一方面又不受规律的制约。因为行为是“自组织的”——就像天空中成列飞行的群鸟一样,它们飞行时队列整齐,却没有任何一只鸟被外力所控制,由此可以通过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来回答吉布森遗留的问题。这里,Chemero教授富有创见地指出,激进的具身认知理论便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和生态心理学理论的结合。

而后,Chemero教授对“何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以及“为何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可以形成自组织的运作模式”两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根据以往的形而上学观点,自组织的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整体不能从它的组成部分中分离,因此整体制约着它的组成部分。Chemero教授首先以一个简洁的例子对上述的形而上学反驳作出回应:就像日常生活中按下马桶的冲水键时那样,水箱中的水会因为重力势能从排水口中冲出并形成快速流动的漩涡。事实上,整个过程中只有水流在运动,却形成了在一般条件下难以形成的漩涡。Chemero教授指出这是由于每一滴水的运动、重力势能、马桶壁的形状等因素参与了这一过程,将水箱中的一潭死水变成了漩涡,这便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中的“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被定义为某个整体中结构因素暂时的功能性组合,就像抽水时水从水箱里的静止状态短暂地变为漩涡的状态那样。首先,协同作用通常是松散的、短暂的,每一部分的作用加起来大于整体的作用。其次,整体和部分有着两种不同的关系:牢固的组合是长期、稳定的,每一部分有特定功能且都根据系统的需要各司其职,就像电脑和其中的各个部件,任意一个部件损坏了都会对整体造成损伤;松散的组合则是暂时的,每一部分没有特定的功能,却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合作配合,例如群鸟的队列、抽水马桶中水流的漩涡。而协同作用主要指的是后者。

关于协同作用的论述可以推广到社会认知领域。Chemero教授通过阐释人际间的协同作用如何发生,从而对悬而未决的“不受规定制约的行动何以是有规律的?”这一问题做出回应。协同作用使得在水涡、鸟群那样的松散组织之中能够形成有机的系统,而在两个不同组织之间,协同作用同样可以发生,最终使得两个组织变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在人们跳舞、走队列、交谈时发生的就是人际间的协同作用。Chemero教授为大家展示了一些实验成果: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彼此陌生的实验者被要求在保持缄默的前提下共同完成一项游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两人合作次数的增多,游戏的成绩、二人的配合默契趋于变好,尽管两人期间没有任何交流;而在第二个实验中,两个未曾谋面的音乐家被要求隔着墙壁组成临时乐队进行演奏,但是二人根据听到的曲调表现出的肢体动作趋于协调。两个实验都证明,一方面,不同主体之间也能够形成协同作用;另一方面,在两个实验中被试不被允许进行直接交流,却能达成协同作用,这似乎给“不受规定制约的行动何以是有规律的”这一问题带来了答案——不受限制的行动的规律性正是通过主体间的协同作用达到的。

在讲座的尾声,Chemero教授对人际间的协同作用做了扼要的总结。第一,在协同作用中,自由度受到了分解,成为了一个或数个易于控制的自由度;第二,尽管在协同作用发生时,整体中的每一部分看似服从了整体,使得原本每个部分的自由度被瓦解成了整体的自由度,但此时整体的每个部分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限制。换言之,在人与人进行协同时,他们的行为仍然是自由的。Chemero教授将这种人际间的协同作用命名为“感觉运动的同感”。最后,Chemero教授试图回答“感觉运动的同感”(sensorimotor empathy)是否就是一种新的格式塔?鉴于感觉运动的同感是非反思的、熟练的、与他人的约定,Chemero教授强调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新的格式塔,它以行动为导向,以关系性为特征,并表现为主体间的交互过程。

讲座结束后,Chemero教授与知识行动中心的教师们以及其他参加讲座的同学就讲座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

(图文: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