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系列讲座”第七讲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成博士后主讲“数字景观中的圣地巡礼:电子游戏的城市空间拟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邓剑老师担任评议人。来自国内外高校的200余位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此次会议。
讲座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涉及:“圣地巡礼的行为模式、典型行动、相关研究”;“圣地来自何处——现实的拟像,游戏如何再现现实”;“日常生活空间何以成为‘风景’”和“圣地巡礼者的精神状态”。
在第一部分,张老师指出,圣地巡礼是流行于动画、漫画、游戏和小说爱好者中的一种亚文化目的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景点,而是“除了是动漫的背景外、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内容旅游”的热点,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却也引出了下述问题:对于巡礼者,日常环境如何转变为“风景”?
在第二部分,沿着上述问题,张老师进一步指出,基于“虚构作品赋予情感价值”与“巡礼地作为虚拟与现实的交叉”,首先需要明确虚构如何表征现实的拟像。通过对游戏场景的分析,张老师指出,对于玩家而言,一方面游戏中的风景服务于玩法,但另一方面也因其叙事功能转变为一种抒情的风景。在叙事与抒情中,令玩家对风景本身产生羁绊感,进而映射到现实空间中,为作品的叙事带来附加价值,使得城市建筑成为“风景”。
在第三部分,张老师从对游戏的分析转向“日常生活空间何以成为‘风景’”的问题,指出:日常的生活空间被转化为拟像,赋予虚构的意义并随之生成为“风景”,这是当下人们生活的世界逐渐被转变为“景观”的一个侧面。
在第四部分,借助东亚学者的理论,张老师指出,“风景”与人的内心相联系,从而风景的发现与人的主体性联系在一起,正是巡礼者对虚构的爱才在现实中造就了如此风景。此外,张老师也指出,圣地巡礼者还具有一种被称为游离的“共同体”的属性。作为“观光客”,巡礼者为不同共同体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性
在评议环节,邓剑老师指出,上述报告介绍了圣地巡礼概念的发展,城市景观的建构,对圣地巡礼展开理论解读,并对圣地巡礼者展开“灵魂的拷问”,充分而全面。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邓老师就“神圣性问题”,“迪士尼到底是不是一个圣地”,“圣地是否一定需要有公共性”,“游戏参与的有限性”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