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幕式
2022年11月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厦门大学哲学系承办,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和《思想与文化》编辑部协办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之道”第十五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在线下(上海闵行)和线上同时举办。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会永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付长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厦门大学哲学系陈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胡岩副编审、上海大学曾海龙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崔晓姣老师、北京大学吕欣博士后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硕博士生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100余篇论文,经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22篇优秀论文参会,此次会议特别设置特邀专场,来自10所兄弟院校的师生进行了学术分享。
开幕式上,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分别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罗涛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在致辞结束后,厦门大学张会永教授做了题为《行为者中立/中心与康德式的后果主义——以舍利·卡根为例》的主旨演讲。
曹剑波教授代表厦门大学哲学系向各位参会的师生表示诚挚的问候,并邀请大家在疫情稍微好转时,来美丽的厦门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交流。曹剑波教授介绍到,厦门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2年,现已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入选首批哲学专业“强基计划”,入选国家级哲学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11月,厦门大学直属哲学系成立,为正处级单位。最后,曹剑波教授深情寄语参会学者,争做学术研究的践行者,静下心来做学问,要多思、多究、多探,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梁剑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对参加会议的师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厦门大学哲学系推动此次会议有序进行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刘教授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之道”博士生论坛历史悠久,现已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品牌”项目。最后,刘教授分享了理解哲学的一些想法。刘教授从“哲学如何有所作为”为契入点进行了分享,阐释了哲学的“作”与“为”的多重面向。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罗涛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罗涛同学从博士生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研习哲学的感受。他认为,在求学的道路上虽然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有一个事实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依旧很多。他感悟到,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哲学对于世界的探索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并在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
二、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中,张会永教授分别从行为者中心/中立与义务论约束、康德伦理学:行为者中心还是行为者中立、卡根的“无约束”的康德式后果主义、质疑/辩护与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首先,张教授从行为者中心与行为者中立的区分是当代道德哲学对于道德价值和要求与行为者的关系而产生的对立观点讲起。张教授指出,行为者中心的观点认为:道德价值和道德要求会对待定的个体行为者产生一种约束,这种约束要求行为者不能做某种行动,即便这种行动造成的侵犯能够避免更大的同样的侵犯。而行为者中立的立场则认为:道德价值和道德要求并不指向某个特定的行为者,并对他产生实际的约束作用,而是从非个人性的价值和要求出发,对人们提出一般性的要求。接着,张教授详细阐释了行为者中心与行为者中立的区别,并从卡根和舍弗勒的角度分析了什么是行为者中心的约束问题。
其次,张教授展开讲述了康德伦理学:行为者中心还是行为者中立的问题。张教授认为,许多学者也基于行为者中立/中心的区分来讨论康德伦理学,并指出,大多数学者认为,康德伦理学属于义务论,坚持行为者中心的立场。张教授就此展开论述,并以达沃尔、里奇、卡米斯基、以内格尔等学者的论述予以分析论证,阐释了不同学者对康德伦理学的探究问题。
再次,张教授深度刨析了卡根的“无约束”的康德式后果主义。张教授指出,卡根的大致思路是先把康德伦理学划分为基础理论和规范理论,指出康德伦理学即便在基础理论上是义务的和行为者中心的,但是在规范理论的层面仍然有可能是行为者中立和后果主义的,因为后果主义的主张,即“以生产最好的总体效果的方式去行动”这一规范性要求,完全能够通过康德以绝对命令公式的检验,然而这一规范性要求明显不支持一种行为者中心的约束。张教授就卡根的这一观点展开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并指出,卡根的最终结论与康德以及许多新康德主义者的观点相反,我们也可以从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中得出一种后果主义而非义务论的规范理论。
最后,张教授对“行为者中立/中心与康德式的后果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评价。张教授从卡根对普遍法则公式支持后果主义和拒斥约束论证所面临的质疑入手,阐释了帕菲特对卡根的批评。张教授指出,帕菲特对卡根的批评,在本质上不是普遍法则公式是否支持后果主义的问题,而是普遍法则公式到底是支持行为后果主义还是规则后果主义的问题。张教授认为,对于帕菲特的批评,卡根可以借助雷尔顿为后果主义辩护的方式来回应帕菲特,并和雷尔顿一道主张,与其让人们破坏自己的人生计划来实现总体善,不如去支持特定的社会和政治安排。接着,张教授对卡根的康德式后果主义,进行了总体评价。张教授认为,卡根正确地论证了后果主义原则与普遍法的相容性,却错误地否定了义务论原则与普遍法则公式的相容性。
三、分论坛
本次论坛共分为3个分论坛和1个特邀论坛,每个分论坛7—10位同学汇报论文,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张会永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陈玲教授、上海大学哲学系曾海龙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崔晓姣讲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吕欣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胡岩副编审、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哲学之道”分论坛A由白婷毓主持,先后有七位同学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位汇报的同学是来自厦门大学的王仪同学,汇报的题目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及其当代意义——基于青年马克思与蒲鲁东的分歧”。第二位汇报的同学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昊东同学,汇报题目是“差异同一的总体何以可能?——由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之维再思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第三位汇报的同学是来自厦门大学的戴霞蔚同学,汇报题目是“马克思与赫斯论“犹太人问题”的交汇——兼论二者共同体思想与犹太复国主义”。第四位汇报的同学是来自厦门大学的谭桦琳同学,汇报题目是“为什么应当放弃自我所有?——兼论柯亨与马克思的两个分歧”。第五位汇报的同学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刘小飞同学,汇报题目是“逻辑联结词的证明语义解释及其哲学问题”。第六位汇报的同学是来自厦门大学的李乔同学,汇报题目是“超越诡辩式批判性思维——围绕保罗的相关论辩”。第七位汇报的同学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宏辉同学,汇报题目是“等词之谜:从弗雷格到维特根斯坦”。
华东师范大学孙亮教授和厦门大学陈玲教授对七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
孙亮教授认为王仪同学抓住了社会性为视角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很好的论题,因为它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建构的问题,但也有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地方。首先,是两种社会性的根源,其次是两种社会性的逻辑,再者是在突破社会性的问题上,两者也不同。作者认为:“马克思和蒲鲁东对社会劳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理解存在重大分歧,从而在如何建立新社会的态度选择上更是分道扬镳。”这个看法是站得住的,文章论证的也比较清楚,很有新意与理论深度。此外,孙亮教授建议可以把社会性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问题连贯在一起,如鲍德里亚的社会性问题。孙亮老师认为王昊东同学选题很好,但是视角是否可以再聚焦一点,可以改为再思卢卡奇的总体概念。其次,应该从思想发展史上来讨论理论形象,并指明总体性导向了什么问题,引出差异的同一性及其其他的可能。此外,总体性和历史主义的讨论延伸的过于远,似乎延伸到了另一个问题上,或许可以少谈阿尔都塞。另外,还可以加入法兰克福学派对卢卡奇问题的处理。寻找一个理论的靶子,这样展开分析更具有冲击力。孙亮教授认为戴霞蔚同学作为本科生能够敏锐地观察到这个选题,并做如此明晰地讨论难能可贵,也充分显示了学术潜力。文章的亮点体现在,将犹太人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关联并予以批判,是马克思与赫斯的共同点,但随后在市民社会批判中,赫斯的政治导向由于其对“交往”的理解显示出与马克思对“交往”与“所有”关联不同。但文章也有在学术层面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也提供一点建议:赫斯的文献的考察,还需要能够直接引用赫斯的文章,这样更好。另外对最后的落脚的讨论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孙亮教授认为谭桦琳同学在内容和基本判断上非常好。柯亨以自我所有来指责马克思与自由主义共享同一个基础,应该说,是柯亨不理解马克思所造成的。文章清楚地指出了“这是与他不愿意与某些资产阶级的根本价值观彻底决裂有关系的”。文章论证清楚,逻辑结构安排严密。但是,文章中的一些标题直接来自柯亨的意思,这个就会削弱文章所要表达的观念,这个要做一下处理。
陈玲教授认为刘小飞同学这篇文章主要涉及数理逻辑方面的问题,刘小飞同学的数学背景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是有优势的。陈玲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介绍性内容比较多,从亚里士多德到弗雷格,这种学术史的梳理也非常重要,但是在使用这些数理概念时要注意准确性。陈玲老师认为李乔同学批判性思维现在是教育哲学讨论的核心,但是教育是实践的活动,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完成教和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需要有教育实践的经验或者在这方面有所积淀。这篇文章围绕着批判性思维,文章结构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但是批判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思维中的一种,所以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创新性思维,因此陈玲教授建议这篇文章应该进一步结合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问题来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梳理。陈玲教授认为朱宏辉同学这篇文章的研究非常细致,对数理逻辑的内容细致的梳理。文章的核心概念是“同一”,从弗雷格和维特格斯坦两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讨论。这篇文章整体难度比较大,朱宏辉同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
“哲学之道”分论坛B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梁山主持,先后有八位同学进行了论文汇报。同济大学博士生张芮宁汇报了论文“《春秋》灾异两种解释体系探析”,复旦大学博士生段语璇汇报了论文“‘驯化君主’何以是先秦乐论的政治哲学问题?——兼涉荀、韩对比与当代视域”,厦门大学博士生江鎏渤汇报了论文“明中叶《家礼仪节》的编纂及其与心学之异调”,复旦大学博士生葛领童汇报了论文“‘刹那’与‘当下’——论熊十力本体呈现的时间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蒋周伟汇报了论文“间距的克服:论愧感在诠释活动中的功能——以陆九渊的诠释经验为例”,厦门大学博士生林秀芳汇报了论文“《太上感应篇》民本思想发微”,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李祥翔汇报了论文“尚不完善的‘仁术’——移情理论视角下的‘以羊易牛’”,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蔡添阳汇报了论文“连续与当下的‘轮尊’——论牟宗三的历史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胡岩副编审和上海大学曾海龙讲师对八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
胡岩老师指出张芮宁的文章梳理出《春秋》灾异解释的两种不同进路,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建议作者进一步思考两种解释体系的区分标准问题,以及不同解释体系中的学者在思想主张上的异同问题。胡老师指出,段语璇的文章讨论君主个人的艺术偏好与公共规范的张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选题。在这一问题下作者涉及了比较广泛的话题,他建议进一步聚焦问题,基于历史上几个代表性文本(或人物)展开讨论。胡老师指出江鎏渤的文章,对《家礼仪节》的编纂过程及其与同时代思想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好的分析。他建议在学术史的视野中对《家礼仪节》的核心思想进行深入考察,明确该书的学术史地位,并在题目中对这一定位予以体现。胡老师指出葛领童的文章对熊十力本体论的时间特征进行有新意的分析。他建议作者尝试用时间的特征分析来贯通宇宙论和道德论的论述,也可对熊十力哲学中“当下”概念的空间维度做进一步的思考。曾海龙老师指出蒋周伟的文章以陆九渊的诠释经验为例,在诠释经验中给出一条新的道路,妥当的兼具作者原意和意义生产。将诠释活动落实在伦理经验当中,具有更加广阔的理论空间。曾老师指出林秀芳的文章选题新颖,但需要对古代的 “民本”思想做出更加深入的反思,深化理解《太上感应篇》中具体的概念,如民和天的关系。曾老师指出李祥翔的文章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古典哲学中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但需要兼顾古典文本自身的原初语境,做到逻辑与实践的统一。曾老师指出蔡添阳的文章选题较为新颖,文中所提到的“生生”观念可以与列维纳斯的学说相联系,进一步深入挖掘,为牟宗三的历史哲学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哲学之道”分论坛C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南海灯主持,先后有七位本硕博个各阶段的同学分两个半场进行了汇报。来自厦门大学的曹剑波教授与张会永教授对同学们的论文做了详细的点评。
厦门大学硕士生吉美瑶汇报了论文《认知平辈分歧问题的“证据即知识”方案》。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宋佳慧同学提交的论文题目为《善的本原学说——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宇宙论结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罗涛同学的论文题目为《能力/限制体系——一种连接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的尝试》。厦门大学的吴陈婧玥同学发表的论文为《赫尔德、早期德国浪漫派与民族主义》。上海大学美学博士生昌从兰同学的论文题目为“儒家格物思想与宋代工笔花鸟画”。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王九洲同学发表的论文是《道德软弱何以解决?——荀子的知识论方案》。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的胡延广同学的题目为《“维齐非齐”——试论荀子的人伦观》。
分论坛C上半场的评审嘉宾为厦门大学的曹剑波教授。他从文章选题意义、写作方法与学术规范三个层面作了评审,并提醒同学们需要加强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关怀。在正文写作上,要注意整章之间的过渡;在引用时,要对引用内容作出相应解释,不要有游离的引用。曹剑波教授针对每篇文章的优点和存在的具体问题都在文档中作出了详细的批注,并将提出详细修改建议的批注版返还给了作者。曹教授认为吉美瑶同学的论文选题很有意义,且有明确的创新意识。全文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楚、结构合理,符合分析方法写作的规范。不足之处在于:1.忽视了国内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2.个别论述和表达不够清晰,个别术语的翻译需要继续推敲。比如: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认知同辈分歧”要比“认知平辈分歧”更合适一些。3.作者试图给出的解决方案论证力偏弱,还需要提出更有力的论证来支持其结论。曹教授认为宋佳慧同学的文章从《蒂迈欧》对话的断裂问题出发,试图阐明宇宙诸本原的内涵与柏拉图宇宙论的整体结构作了非常详细的梳理工作;选题具有条理清楚、结构合理、文笔流畅等优点;整体看来,作为一篇硕博士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是合适的,要作为发表的期刊论文来说长度偏长;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点欠缺。曹教授提出罗涛同学的文章选题很有理论意义且可以有现实意义,论文结构合理、表述清楚,文笔流畅,有自己的创新。在创新性上,对到底我们要追求哪种平等上,曹教授提出可以不用调和尝试来创新,提议是否可以不去追求能力平等,而是去追求幸福度的平等,作为创新不是更直接、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文章可以再谈一谈该选题的现实意义,不能只是外国哲学在中国,而没有一个中国的视野。细节上,有些引文、格式与表述问题需要注意。曹教授认为吴陈婧玥同学作为一名本科生作者已经展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写作能力。他同时也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题目人名、思想、流派并列放到标题中显得主题不明显,问题意识不强;第二,文章总体结构不完整,标准的论文格式应该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主要方面。本文章只写了两个主要章节,一个是“赫尔德的“民族”与文化民族主义”,另一个是“诺瓦利斯、施莱格尔的文化民族”,这两章之间没有体现出文章聚焦的核心问题。
下半场评审嘉宾为厦门大学张会永教授,他先是从总体上对三位博士生论文的给予了肯定。他认为这三篇论文主题鲜明且视角独特、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在提供观点的时候,很注重逻辑论证的自洽性。这些共同的优点使得它们可以从众多投稿文章中脱颖而出。接着,有指出大家文章中都有的引用规范问题,认为所引观点应该更加权威性、有代表性,不要把主题所涉及的所有人物与内容全部列出来。随后,又更针对性的给出了每个论文的进一步建议。张会永教授对昌从兰同学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是文中两大主题“格物思想”和“画家的写实风格”二者的关系是平行的,而不是前者影响后者。在本文中缺乏论证两者相关关系的关键证据,作者还要再做一些功夫从史料和文本中找出这方面的证据。其次,文中的论述中存在一些混淆,作者没有区分出“审美活动”和“画家的创作活动”两种活动的不同。第三,写实与求真的差别需要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认为宋代写实风格与求真风格有关,同时与格物思想有关。这里的一个问题是,画家的写实所追求的是否为自然物之真,而儒家的格物最终是为求穷理,二者还是不一样的。我们把物理学在近代理解为格物学,但在宋朝那里,这个理不止事物本身的道理,这与画家所求的真是有区别的。把这部分讲清楚,会让人感觉更全面。针对王九洲的选题,张会永教授认为,选题是针对的是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公认难题,如果通过荀子的方案能够解决那将是非常有理论意义的一篇文章。目前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谈到荀子的人性论时,讲它有两个层面。如果仅仅讲到这个地方,那就没有什么自己的特色。道德知识本身的获得问题,这也是论文比较关注的问题。道德知识真得很很难获得吗?知识的获得和人的行动的驱动性是相关的,只从道德知识的角度讲道德软弱,我们就不知道知识如何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驱动力。讲驱动力问题更多应该是道德心理学的问题:即知而不行的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中体现的还是不清楚。张会永教授认为,胡延广同学的论文对孟荀观点的对应之处,切中要害,也能突出孟荀观点的特征。针对该主题提了三个问题:一个,题目和摘要之间的关系问题。题目讲荀子的人伦观,摘要讲家政与国政之间的关系等,好像人伦更偏向于家政。另外,将荀子思想建立在功利主义上,可能是对荀子很大的误解。第三,对礼的起源的非历史的讨论,本文这里的分析与荀子反对的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需要进一步说明。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中,各位同学对评审嘉宾提出的问题表示接受,并表述会继续完善修改论文。
“哲学之道”特邀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研院博士生丁宇、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韩书安主持,先后有九位同学进行了论文汇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吴国梁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无事与有事——从“事”的视角看老子哲学》,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陈雄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论老子“小国寡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辜天平汇报的论文题目是《作为兵权谋家的范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胡晓晓汇报的论文题目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政治哲学意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胡海洋汇报的论文题目是《礼者人之所履——荀子历史哲学的文明之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贺敢硕汇报的论文题目是《“顺”与“因循”——早期政治思想中关于秩序建构的张力缩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研院博士生丁宇汇报的论文题目是《“不尚贤”作为政治原则:内涵、措施及其形上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刘洋洋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气化之身:老子“心使气曰强”新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晋卿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感视之辩与<庄子>哲学的开端》。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吕欣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崔晓娇对九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
吕欣老师认为吴国梁同学从“事”的视角看老子哲学,非常有意义,杨国荣教授也比较关注事的问题, “无事” “有事”背后,也蕴含着有无的反思,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文章中提出了与“事”相关联的“吉凶”问题,对于这一点的讨论,可与先秦思想史中的吉凶问题结合来看。“为无为”和“事无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再继续重点论述。吕欣老师认为陈雄博士的题目视角是从“小国寡民”老看,论述重点是“小”和“寡”,在对这个论题进行论述也辐射到了周初到战国之间,在社会生活层面的变化,与老子所处环境直接关联。对此可以将《老子列传》中的描述,与当时社会情况进行比对,这样更能反映出文中所说,社会文明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异化,并且能与思想史关联起来,对老子中的“道德”之义有更加丰富的阐释。吕欣老师认为辜天平同学就范蠡的学派归属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范蠡受兵家影响多于黄老,对这一观点的论述,所用涉及的史料非常丰富,但是如果说要从思想史的角度,相对于以往学界观点提供新解,需要不单单从史料上,而附以一些思想理路上的证成。吕欣老师认为胡晓晓同学的论文结构思路十分清楚,论证有力文献详实。文章首先从明清注解入手,展开“三宝”问题,认为“不敢为天下先”是“三宝”的关键所在,对此的论述可以先从“慈”“俭”作为“不敢为天下”的基础进行论述,先于明清注解直接提出会更好一些。另外,对于“我有三宝”之“我”,其内涵在文中主要指向“道”,当然老子的“我”同样也涉及“有道者”,代表自我自主性的实现。对老子“我”的讨论可以有整体性的探讨,结合其他篇章进行具体讨论,能够使得老子“我”的展开更加丰富。吕欣老师认为胡海洋同学对荀子历史哲学进行了思考,认为“人”和“礼”的关系,是以“群”作为中介。对文章首先直观的认识,就是选题略显宽泛,对于一篇小论文而言,所涉论域过大。就内容而言,文章提到了文明之思,“文”在荀子当中频繁的出现,可以将“文”的概念引入,对荀子的“文”与“礼”、“文”与“人”的关系,进一步作更加丰富的论述。对荀子所提出的公共秩序政治图景,也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反思儒家政治哲学内涵的问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这样能够使得荀子政治思想展开更为立体。
崔晓娇老师认为贺敢硕同学从语言学进路出发,进入到思想史视域,具体来说借由“因循”与“顺”以小见大。贺敢硕博士通过对“顺”的讨论,扩展了早期思想史讨论的范围,从“顺”与秩序、礼治、时令的关联,阐发“顺”背后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方法论和内容都给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崔晓娇老师认为丁宇同学将“不尚贤”与“不贵难得之货”对文,这也是很好的研究方法,瓦格纳认为老子文本常常缺失主语,故其意涵具有一定模糊性,所以采取结合文脉对其缺失进行补足的理解方式,丁宇的理解方式与瓦格纳有相似之处。此外,就具体内容而言,老子“贤”的概念是否与“优绩”确有关联,以及所谓“Be good at something”,“尚贤”是否确实会对存在本性产生损伤。崔晓娇老师认为刘洋洋同学对“心使气曰强”,首先对“心”“气”“强”进行了概念辨析,对“心”“气”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从道家视角对“身-心”关系,借由“气”进行论述,偏向“身体观”或者说“工夫论”的特征。文中认为老子的“心”是意志为主要内容,“身”则是整全的生命状态。但是老子诸多出现“心”的文本中,是否可以将其理解为意志,包括对于“身”的问题也是,是否要将其理解为原初的生命,或者说直接将“身”理解为生命,对于文中“心”和“身”的概念意涵,对此依然有所疑问,可以更加详尽地结合相关篇章,进一步进行阐述。崔晓娇老师认为王晋卿同学这篇文章的论题,一些国外汉学家,会从视觉中心反思视域,对庄子思想进行阐释,一些研究也与尼采关联,比较庄子和尼采的视觉中心主义。不过对于庄子的视觉问题,常常集中在《齐物论》篇章的讨论上,王晋卿同学则另辟蹊径,集中于《逍遥游》文本进行论述,以“感”“视”之辩为分野,探讨的存在理想生存方式,提供一非常新颖的理解视角。
四、闭幕式
本次论坛的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威威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付长珍教授分别致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仪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教授进行了致辞。朱教授首先向论坛获奖的同学表示了祝贺,并总结道,本次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100余篇,经过专家评审,最终筛选出优秀论文22篇。从本次论坛的投稿质量来看,论文质量普遍较高、选题新颖、问题意识突出,能够从中反映出众多硕博生的学术功底和学术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付长珍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表了致辞。付教授首先向“哲学之道”博士生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并向各位会务师生的辛苦付出表示了感谢。其次,付教授从期刊审核的角度分析了各位汇报同学的论文情况。付教授指出,从论文写作来看,同学们有着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比较研究视野,哲学功底扎实;交流环节思维敏捷,说理明晰,展现了青年新秀的学术锐气和朝气。最后,付教授激励同学们,要多写、多练,要敢于尝试、善于思考,多向身边优秀的师生请教学习,争取在期刊上发出更多优秀成果。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仪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王仪同学对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中国智慧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和《思想与文化》编辑部提供的交流学习平台表示了感谢。王仪同学认为,“哲学之道”博士生学术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实现了多学科、多议题、多视角的思维升华,为接下来的研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最后,王仪同学说到作为博士研究生,要以不断求知、求学去创造未来的可能和人生价值,希望和大家一起坚持哲学探索,砥砺前行。
至此,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之道”第十五届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结束。
(图文:谢文君、张威威、南海灯、梁山、白婷毓、王一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