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如何思”到“我如何在”——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观念论的存在论化
2022年12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系列讲座”第八讲于云端腾讯会议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洪子婧老师主讲“从“我如何思”到“我如何在”——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观念论的存在论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洪老师指出,海德格尔的哲学与其对康德的诠释与阐发紧密联系。一些重要的海德格尔学者主张,应把《康德书》视为《存在与时间》真正的引论。海德格尔的康德诠释,是其基础存在论的一个前瞻,其《存在与时间》的哲学创造与康德的哲学诠释紧密相关。本次讲座通过回顾海德格尔的康德解读、提出一个“认识论问题的存在论化”的路径来理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读、生存论建构和基础存在论的内在统一性。
讲座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即“先验观念论”的时代背景,理论动机与其具体论证加以回顾;随后聚焦于海德格尔的康德哲学诠释,明确其理论的靶子与目的,指出其在什么意义上对康德哲学展开所谓“存在论”阐释;最后表明,先验观念论会给海德格尔的解释带来怎样的阻力。
在第一部分,洪老师对康德的批判哲学自身的质地加以回顾,指出其时代背景是牛顿的自然哲学获得巨大成功,数学、物理学取得典范性地位的时代。同时,认知心理学家对认识机能的研究也获得了长足的推进。《纯粹理性批判》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运而生,对人类理性合法运用的一个边界展开批判。沿着“时间”问题,康德提出了统一的自我意识。
在第二部分,洪老师分疏了两种时间化序列,即表象化的时间和知者本身的时间序列,指出康德的自我意识无法对自身的存在加以把握。海德格尔哲学正是由此开始,提出经验知识或“存在者认知”必定后于“存在论认知”,即,先认定何物存在,再取得对存在的领会、经验或种种表象联结。而后“存在论认知”的可能性条件又被追溯到此在的一种“让对象化”的“能力”,即与存在论上的自身统一者——此在自身或者其对象照面、相遇和打交道的能力。我们认为,这种与自身或对象照面、相遇、打交道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从存在论上把握自身统一性的能力:此在既能从生存论上把握其统一的自身之在,也能从存在论上把握存在者自身之在。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这种本质性的能力的描述,先取道于康德先验认识论对人类认知机能的分析,借助康德阐释的纯粹直观和先验想象力的运作方式,描述出主体如何可能从先验认识论上实现:赋形(育成)自身统一性。以此表明先验认识论已经预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可能性,然后海德格尔再将康德已经揭示出的主体的这种能力向生存论推进一步,以得到如下结果:将源取于康德先验认识论的“我思”或“统觉统一”追溯到一种生存论存在论上更为源初的“我在”或“操心自身性的统一”。
在第三部分,洪老师提出对更源初的自身统一性的追溯所借助的核心的中介概念是时间。洪老师回顾了时间概念与自身统一性是如何被关联起来的,并表明《康德书》只是模糊地提出时间与自身统一性的可能的联系;在《存在与时间》之中,时间又与作为操心的自身统一性结构整体联系在一起。情况可能是:通过先验想象力对纯粹直观(内感官杂多)的综观,或通过“面向自身”对操心时间性上的三维(过去现在将来)的整合,统觉统一性或操心自身性就都取得了存在论上的主体或此在的自身统一性这一结果。
在评议环节,潘德荣教授指出本文的立足点在于海德格尔“将认识论问题存在论化”的哲学任务。海德格尔对传统认识论“力图达到对于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的目标的批判,并将提供的“视域”的“观察者”加以凸显,通过将视角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向对认知主体的界定,初步展开“存在论”化的工作,而这一理论与康德哲学的影响紧密关联。通过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向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海德格尔“存在论”转向的意义被凸显出来。
讲座的最后,洪老师与潘德荣教授就“康德诠释的知识论脉络”,“主体的内感官”,“海德格尔与庄子比较”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