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汪信砚:在人文与科学之间


20221281500,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讲座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汪信砚老师以“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为主题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系孙亮老师主持。

会议起始,汪信砚教授指出关于人文与科学的区分这一问题,是在研究中思考并提出的,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分类中,我们通常将“人文”称为人文科学,这一理解是有待深入思考的。“Humanity”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其翻译为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类价值及其表现的学科,从外延上来看,包括文、史、哲、艺。“Humanity”又被称为人学,是区别于泛指一切对人的研究的“Human Studies”,也区别于“Human Science”。受到近代哲学家熊十力的影响“科学以物为对象,而哲学则是以人为对象”,汪老师提出与人学相对应的则是“物学”。

汪信砚教授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区别。

第一、理论旨趣不同。科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获取知识,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这三类问题;人文学科的理论旨趣在于研究人的价值观念为人的生存活动定向、研究比科学更重要的是价值理想。对人文学科的研究要回答“应当如何”这一问题暗含着对“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问题的理解,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价值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科学将人当作事实性存在加以阐释,其目标是明确的;而人文学科将人当作始终未完成的环节来理解,得出的结论是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被突破、不断生成的。

第二、致思方向不同。科学的致思方向在于抽象化、普遍化,需要从大量的个别事物是抽象出规律,规律的普遍程度越强,使用的范围便愈加广泛。而人文学科的致思方向在于个别化、具体化,重视独特事物的价值,开掘人作为人更为丰富的内涵,马克思强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人的本质,体现出现实化、具体化的哲学致思方向。科学文化是历时的,是积累的;而人文文化具有共时性,不能抛弃自己的过去,也不能体现出自己的过去。就人文学科的思想理论而言,关于学科进步性的理解不同于科学的积累性,而在于不断地实现历史性的进步。

第三、思维方式不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证的,科学研究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科学精神”这一副产品;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对人的价值、尊严的追求中体现出人文精神,但人文学科对价值命题的研究实质表现为事实命题。价值命题的特点体现出人文学科非实证性:一是价值命题无法从事实命题中推导出来,二是价值命题无法用经验事实加以证明。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性在黑格尔《小逻辑》著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对象化活动,以活动结果的他者评价以反观自身,也体现出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讲座的讨论环节,汪信砚老师与同学们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间的关系”、“当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问答环节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