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启航营“中国哲学世界”线上主题活动云端开讲

孟子与荀子思想有何异同?古人与今人重新对话?论辩中如何更胜一筹?在哲学的殿堂里,无数的有趣问题不断铺开,活跃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闪光。

2023112-1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和哲学系主办、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和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承办的2023年度华师启航营“中国哲学世界”线上主题活动举行,有华东师大教育集团附属30余所学校的90余名初中生相聚云端,开启中国智慧——孟子与荀子思想之旅。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经典阅读”“古今对话”“智慧研讨”“论辩智慧”等多种形式,带领同学们走进哲学世界,领略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体会论辩的独特奥妙,学习孟子、荀子的智慧,探讨性善性恶之辩等等问题。


倾听智慧之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苟东锋副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人心都是肉长的——孟子的智慧》以及《人你“知道”吗——荀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主题讲座围绕“孔子的私淑弟子”、“公都子的疑问”、“人生应当追求什么?”以及“视民如伤”四个主题展开。苟老师首先从“孟子是孔子的崇拜者”出发分析了孟子思想的产生。他认为可以从两条线索来看:第一,孟母对孟子的教育使得孟子自幼就接触到儒学并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孟子在考察了当时的主要学派后认为只有孔子所追求的是大中至正之道。其次,苟老师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孟子“性善论”其实是说人的本质是善的。具体而言是相信人有一种善根,一个人只要想为善,就一定可以为善,若没有这个意识,就流变为恶了。再次,苟老师介绍了人生应当追求什么。他指出,孟子告诉人们应当“求在我者”,即追求仁义道德。最后,苟老师介绍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国君能够扩充他的“不忍人之心”,就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建立一个充满仁爱的理想国。

《荀子的智慧》专题讲座主要围绕“一个‘宜为帝王’的人”“人生下来都是小人”“知道‘知道’”以及“道德需要动力”四个部分展开。苟老师首先从荀子“入秦考察”、“兰陵为令”以及“门人评价”三个故事讲起,介绍了荀子的思想特点,认为荀子思想具有强调用世的特点。

其次,苟老师介绍了荀子的人性理论。他指出,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伴随着一种倾向,好利,喜欢嫉妒,有各种感官欲望,如果顺着这种趋势,在一个群体中,人们自然产生争夺、残贼和淫乱等恶的行为和现象。这种恶归根结底是顺着性情转化而来的,因此说是性恶。再次,苟老师介绍了荀子的“化性起伪”及其何以可能的问题。他指出,“化性起伪”是希望通过后天的教化学习而将性转化为美好的善良品德,而其之所以可能在于荀子承认人是有理性的,而理性是可以明辨是非的,用荀子的话来讲就是“心知道”。最后,苟老师从道德动力的角度分析了孟荀关系。他指出,道德动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合乎内在的情,另一个是合乎外在的理。孟子的性善论偏重于情的一面,荀子的性恶论则偏重于理的一面。


探析古今之同异

为更好地让营员们了解古今思想的差异,辨析古今思维之异同,本次冬令营以“古今对话”为主题开设了课程。

桑怡晶、戴雨欣为营员们带来了“孟子与民主思想”的主题课程。她们从“身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有没有听说过春秋五霸呢?”问题入手,引发营员们思考,借由孟子的这个回答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接着,她们讲解了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具体措施,展开课堂讨论,与营员们一起总结民主思想和民本思想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她们还补充讲解了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

韦淇源、宋嘉玥为营员们讲述“荀子与理性人假设”的相关讨论,引导营员们思考何为理性人假设、荀子与理性人假设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理性人假设是否合理、孟子与荀子可能如何看待理性人假设在应用中的考验。荀子和理性人假设都认为人性是有欲望的、是利己的;都想寻找最大效率的行为方式,并从个人行为引申到国家政策。但是,“理性人”假设所引发的无道德的自私贪婪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荀子主张的“道欲”和“节欲”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


感受书卷之益

为了让营员们深入学习中国哲学经典文献,体会古人思想,本次线上主题活动开设了经典阅读课程,带领同学们阅读经典文本,在读原文中细细品味古人智慧。

王伟民主要节选《孟子·尽心上、下》中的13.113.20以及13.45这三个章节的内容。他首先对《孟子·尽心上、下》的内容进行一个大致介绍。然后,他进行文本阅读。在13.1,他重点解读了“心”、“性”、“知天”、“事天”以及“立命”的概念。接着,他优先解读了13.45的内容。在13.45,他指出本章讲了一个爱有等差,推己及人、及物的原则。在13.20,他将君子三乐概括为天伦之乐、安身立命之乐以及传道受业之乐。他提到,“三乐”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内在之乐。最后,他就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交流。

尹紫涵导读《荀子·性恶》篇。她以1993年新加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中“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辩论图片,引入同学们对于“性恶”的初识。在正式授课环节,她通过选读《性恶》重要段落,引导营员们走进对“性恶”思想的理解。她指出“伪”和“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驳辩孟子的“性善”说之上加以论证。她还引导同学们思考荀子提出“性恶”思想的必然性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真理之在

为培养营员们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深入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本次线上主题活动还围绕“儒学是一种宗教吗?”“性善论VS性恶论”开展智慧研讨。

王晨和丁启政以“儒学是一种宗教吗?”为主题展开教学。课程导入部分,她们播放了有关祭孔典礼和基督教教堂仪式的照片引出话题。接着,她们引导营员们对这一问题所包含的“儒学”和“宗教”这两个概念进行思考;以苹果和梨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儒学是一种宗教吗”这一问题的隐藏前提,又以儒学的天道问题为例引导同学们思考儒学和宗教之间的相同点。然后,她们通过分析巫史传统和儒家礼乐文化对于外在神秘力量的不同态度,分析儒学和宗教之间的不同点。

王钧瑶和翁逸珩带领营员们探讨了“性善论vs性恶论”这一话题。研讨课由《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影片导入,引发同学们对人性善恶的讨论的兴趣,推动同学们进行讨论。接着,王均瑶进一步引导同学进行观点反思,深化对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理解,由“为什么人性是这样”的原因探究上升到“人性是这样”背后的价值思考。最后,营员们达成“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以及“人们要向善的”的理解。


迸发思维之光

为提高营员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辩论水平,感受论辩的魅力,本次线上主题活动开设了口述思辨与逻辑表达的相关课程内容。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评委、全国中小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辩论队执行教练罗宏琨老师以《现代生活中的论辩技术》为题,围绕论辩的四个维度——“严谨的定义”、“理由的真实性”、“理由的关联性”以及“合适的标准”展开。他首先区分了“辩论和吵架最大的区别”,指出辩论要好好讲理由。他认为,现代论辩技术是一门把理由讲好的学问,并就辩论的四个维度展开讨论。在第一部分,他提出开始论辩、思考前应当先问“什么是,即明确定义。在第二部分,他提出要质疑理由的真实性。在第三部分,他提出要质疑理由的关联性,例如,“那又怎么样”。在第四部分,他再次列举张三和

李四争论的例子:张三以自己的爸爸开奔驰为理由证明自己的爸爸最厉害。而李四就可以反问“厉害不厉害的标准是什么?”

韦淇源以中国哲学中的“亲亲相隐”为题,以情景引入的形式,介绍亲亲相隐的出处与定义。并通过亲亲相隐的产生背景、角色互换、“隐”后的劝谏、亲情与正义的双重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亲亲相隐的改变与保留等方面,引导学生由大多数不能理解,到理解与不理解的人基本持平,再到理解的人占多数的思想变化。在课堂上,学生们保持着活跃的互动与批判的思维。

哲思不止

总结汇报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昊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苟东锋副教授就营员们提出的“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念哪一个更接近如今中国的治理方法”“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孟荀思想”以及“如果按照荀子的性恶论,那么一开始的善是如何出现的”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他还提醒同学们要有问题意识,努力清晰地提出问题,进而思考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教育集团的汪琦老师认为本次线上主题活动以提升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包括了专题讲座、古今对话、经典阅读以及智慧研讨等不同板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独立的去思考,做自己人生的哲学家。

来自上海民办华曜浦东实验学校的铁浩然同学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的洪瑜璟同学作为营员代表进行发言。铁浩然同学回顾了三天的冬令营时光。他认为中国哲学世界冬令营为同学们架起了一座通往中国哲学世界这个智慧精神领域的桥梁。他说到,在冬令营中,他遇见了学识渊博、和善儒雅的老师们,也结识了勤奋好学、青春灵动的其他同学。洪瑜璟同学认为本次冬令营让她明白哲学是人在启蒙时期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学习中国哲学可以追随先贤的脚步,一起思考人的本心与本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认为,我们应该“见识经典”“熟悉经典”“和经典交朋友”“品味经典”以及“研讨经典”。经典研讨离不开古今中西的对话。面对今天世界性的文化的转型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他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可以爱上中国哲学世界,爱上追寻智慧,为克服人类共同危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文:王伟民

图:张昊、翁逸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