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第三十五期“思远”博士生论坛于3月14日14点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哲学系博士生梁山主持。
2022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蔡添阳以《“一分为二”还是“一分为三”——重审冯契“一致而百虑”说》为题展开汇报。在他看来,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诠释冯契“一致而百虑”思想,仅仅重视二者的区分与同一,将“一致”和“百虑”相互对立,容易引发权威主义和独断论的问题。转而采取“一分为三”的态度,在区分与同一外引入统一的维度,从而取消一致与百虑之间实质性的区隔,使二者得以在一种互动中得以相互渗透,从而化解权威主义的问题。
2022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徐潇鹏作了题目为《两种世界生成的方式——论<将世界纳入视野>与<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主体性原则差异》的汇报。徐潇鹏认为塞拉斯以“理由的逻辑空间”把概念性的内容归于线上,而直观的感知归于线下。但线下的内容仍然对认知起到“引导性” 作用,他们对于主体的认知具有“阻滞力”。麦克道维尔注意到了康德认为主体的认知和实在的运转具有某种同构性,但不够充分。进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可以为常识实在论辩护,实在对主体而言不是认识的制约而是自由的起点。冯契吸收了金岳霖的“所予”概念,从常识实在论出发,将主体和实在通过“所予”的中介性联结起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为自我和世界的统一。
2022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梁山以《转识成智与无蔽之思——冯契与海德格尔的真理之辨》为题进行了论文汇报。梁山认为冯契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二十世纪中西哲学的差异。冯契以真理符合论为建构基石,其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具体性和自由性。海德格尔以此在存在论为建构基石,其体现在前后期对于解蔽和遮蔽的不同侧重。冯契以“转识成智”实现了对于中国哲学源头的复归,与以技艺探索哲学的希腊源头的海德格尔实现了“整全”意义上的契合。
郁振华老师针对汇报论文逐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郁老师指出,蔡添阳同学的论文要注意到冯契先生“一致而百虑”说的民主性特质,要重视“合理分歧和共识”的关系问题,在写法上最好进一步明确论争对象,并找到相应的认知事实加以说明;徐潇鹏同学的论文需要注意“所予”的概念的历史演进,要重视金岳霖对于“真正的外物”、“实在的硬性”以及冯契对于“客观实在感”的强调;梁山同学的论文需要进一步明确冯契与海德格尔各自不同的问题进路,特别要关注冯契对荀子以来中国“解蔽”传统的重视。
文/梁山
图/陈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