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下午1—3点,“致敬青春:冯契的1915—1946”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市逻辑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承办,入选了第21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东方讲坛·科普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主持了讲座,主讲人晋荣东教授借助大量珍贵的图片、报纸、档案、当事人的回忆等讲述了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契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与革命活动。哲学系2022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部分系友、对冯契哲学感兴趣的听众100余人参加了讲座。
晋荣东教授分两个主题讲述了冯契的1915-1946。在“古越哺英才 清华孕志向”(1915—1937)部分,晋荣东教授指出,冯契在小学阶段成绩稳居全班第一,老师夸其有培养前途。进入初中后,开始发表短论与译文,作文为老师所赞赏,并开始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在其现存最早的文字《革命的人生观》(1931)中强调革命的人生务必“努力为社会谋进步”。就读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期间,冯契参加了“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游行,编辑文学刊物,发表数学论文,记录名人演讲,担任学生会干事,最后在193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高中毕业会考中名列个人第一。1935年夏,冯契以当年入学新生“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园,成为哲学系的一名学生,因为“要救国,就要有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是哲学。”在清华园的两年,他不仅是勤学善思、脱颖欲出的优秀学生,创作井喷的文学青年和左联成员,更在民族救亡运动的召唤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他积极投身“一二·九”运动,参加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是一名在抢救蒋南翔的斗争中表现最勇敢、被军警打得最厉害,最后被拘押入狱的“民先”勇士。
在“颠沛救亡路 确然问道心”(1938—1946)部分,晋荣东教授指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冯契到北方前线参加抗日工作,先在山西参加了由薄一波组织的牺牲救国同盟会,主要在洪赵十三县游击大队从事宣传工作,后前往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随贺龙领导的一二〇师转战晋察冀和冀中等地,在抗战前线读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其理论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所折服。1939年回到西南联大复学后,冯契跟随金岳霖、冯友兰和汤用彤等中国现代哲学大师继续学习哲学,在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接受了最好的学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期间,他“碰到了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即知识与智慧、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关系问题,初步的探索成果结晶为研究生毕业论文《智慧》。昆明七年,在党组织关系未能成功转接的情况下,冯契依然投身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他不仅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组织,从事宣传工作,而且介绍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到云南各地中学任教,建立和发展党的工作据点;在大中学校等组织、领导读书会,介绍进步学生加入“民先”“民青”等组织;还为乡下学校代购文具、进步书籍等;到民族地区宣传抗日民主,筹建革命根据地;签署罢教宣言,抗议当局虐杀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
冯契不仅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的学术奠基人。华东师大哲学系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贯彻冯契“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育人理念,追求高远的学术理想,弘扬传统,面向世界,努力培养未来的哲学家,致力于成为未来哲学史家绕不开的学术重镇。在讲座的最后,晋荣东教授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在向冯契了不起的青春致敬的同时,能够志存高远,勤学善思,早日成才,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文字|吴宇昕
图片|舒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