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20221015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线上顺利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招生办主任孟钟捷教授,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教授,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江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出席本次启动会,来自境内外多所高校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启动会由孟钟捷处长主持。戴立益副校长首先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对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学界同行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期望教学团队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解放思想,精诚合作,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他指出,教研室应当努力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和国际传播的排头兵,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东部和中西部联动贡献华东师大的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教授


郝立新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虚拟教研室建设要虚和实相结合、教和研相结合、教和学相结合,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促进跨区域、跨专业的联动,始终将教学和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重视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


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教授


江怡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虚拟教研室要加强专业建设、特色化建设和多元化建设,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核心教材等方面充分体现哲学专业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特点。虚拟教研室还要增进协作,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并在教学中增进师生互动。


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江怡教授


刘梁剑主任在致辞中感谢教指委专家、哲学界同仁和学校各级领导对哲学虚拟教研室的支持。他表示,华东师大哲学系同仁一定会尽心尽力,与全国哲学界同仁一道,搭建哲学教育的联动平台,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哲学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在技术时代实现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


随后,孟钟捷处长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招生办主任孟钟捷教授


与会专家合影1

与会专家合影2


启动会之后,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工作会议包含课程群简介、主题发言和圆桌研讨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课程群简介,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郁锋副教授主持。他介绍说,围绕“技术时代的知与行”这一主题,虚拟教研室建设了五门课程:知行哲学导论、信息与计算、基因伦理、现象学与认知科学、推理与决策。目前,虚拟教研室已完成五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说课视频、知识图谱等,并已上传虚拟教研室平台。近期,包括“知行讲堂”在内的各项学术活动也将在平台上运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郁锋副教授


随后,工作人员播放了虚拟教研室团队录制的说课视频。首先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负责的“知行哲学导论”,该课程旨在勾画知行哲学的历史线索和概念框架,为其他课程奠定基础。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郦全民教授和徐竹副教授负责的“信息与计算”,该课程课程致力于呈现当代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成果的哲学意蕴,着重训练学生运用相关哲学观点来批判地讨论现实社会议题的能力。再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蔡蓁副教授负责的“基因伦理”,该课程从跨学科视角出发,结合生活实践和具体案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当代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交叉互动。复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何静教授负责的“现象学与认知科学”,该课程力图展示在当代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现象学所呈现的新发展和新应用。最后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留华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陆静怡教授负责的“推理与决策”,该课程聚焦日常推理实践,通过对推理决策案例作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双向分析,探究人类理性的限度以及思维训练的关节点。视频播放之后,课程负责人对五门课程作了简要的补充说明。


虚拟教研室团队的说课视频


第二个环节是主题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童世骏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以更好的learning促进更好的teaching”。他提出,更好的学习是集体之中的学习、工作之中的学习、教育之中的学习、开放中的学习,虚拟教研室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相长,建设开放的学术共同体。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童世骏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有关‘技术时代的知与行’哲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他指出,虚拟教研室的课程群建设应与教研活动有效结合,课程群的内容可以根据“技术时代的知与行”这一主题进一步拓展丰富,借助虚拟教研室在网络技术上的特点和优势,发挥课程群的辐射引领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


东北大学哲学系陈凡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关于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虚实融合’发展路径的建议”。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方针方面,他提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以特色突出地位,以研究体现水平,以应用寻求前途,以开放促进发展。在虚拟教研室的发展路径方面,虚拟教研室应注重虚与实的融合、专与博的融合、知与行的融合、中与外的融合。


东北大学哲学系陈凡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波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悖论:‘思维的魔方’和‘逻辑导论’两门慕课建设的体会”。他基于已经开设的两门慕课,讲述了线上课程在内容设置、课程重点难点、讲授方式、PPT制作、作业设置、考核方式、对话平台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波教授


南昌大学哲学系程党根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哲学原典解读与虚拟情境中的哲学课程建设”。他指出,虚拟教研室的哲学课程应注重哲学原典的讲读,使学生在与哲学家的对话中反思哲学问题,进入哲学主题,学会哲学地思考。


南昌大学哲学系程党根教授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曲红梅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虚实融合环境下哲学课程‘学科育人’目标与途径”。她提出,虚拟教研室是教师发展的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能形成校内校际学科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形成系统建构、学生中心、整体推进、内外结合的体系。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曲红梅教授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刘宇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实践哲学视域下的知行关系问题”。他认为,实践哲学中的知行关系分为两个层次:其一,理论之知如何与实践之知相整合;其二,上述整合之知如何落实为合适的行动方案。他还指出,以往实践哲学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存在缺失:缺乏对行动者伦理品质与行动的关系的探讨,不太关注行动中的意识活动形式的问题。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刘宇教授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龚晓康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虚拟教研室发展路径的一点建议”。他提出,课程群可立足知行问题来汇通中西哲学,运用中西哲学的多种思想资源来观照当今时代,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龚晓康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李麒麟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分析哲学课程线上线下教学体验的对比”。他列举了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线上平台,比较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并探讨了彼此取长补短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哲学系李麒麟副教授


第三个环节是圆桌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学委员会主任晋荣东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费多益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雷瑞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陆静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郦全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先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朱承教授、《文汇报》高级记者李念女士,从不同角度为虚拟教研室建设建言献策,并对未来工作加以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学委员会主任晋荣东教授


与会专家发言


最后,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郁振华教授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他指出,为了建成跨学科、跨地域的虚拟教研室,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以及境内外18所大学的哲学院(系)展开合作。虚拟教研室是开放的,我们将开发新的课程,并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教研室汇聚了多个领域的优秀学者,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相互促进将成为教研室的鲜明特征。


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郁振华教授


至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完成了所有议程,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稿:高  蕾

校对:章含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