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传统哲学问题的机器建模

发布日期: 2020-06-17   浏览次数 893

传统哲学问题的机器建模讲座顺利举办


2020617日下午1点,哲学系校友论坛迎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95届硕士毕业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副教授、计算哲学实验室中方负责人王小红。她带来了一场题为《传统哲学问题的机器建模——探索AI、大数据和哲学深度融合》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定成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曹志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谭笑副教授、华东师大哲学系朱晶副教授、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出席活动,聆听本次讲座的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本硕博学生。本次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开展,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文祺主持。

首先,王小红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哲学实验室团队。这是一个建成于2015年的国际合作团队,也是国内第一个计算哲学实验室。五年来,实验室主要建构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题建模平台,从建立语料库开始,倾注了大量心血。

随后,王小红老师就什么是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进行了讲解,并展示了主题建模技术运用于哲学问题研究中的实例。主题建模属于人工智能中的一种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来建构与文本或文本集相关的统计模型,生成一组组在文本或文本集中隐藏的词汇聚类的概率分布,这些词群聚类称为“主题”。主题建模在人文研究中的应用肇始于2013年前后。基于实验室这五年来的工作以及国际上相关的一些有意思的案例,王老师选取科史哲(HPS)、文化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等分支学科为切入点,展示了主题建模技术应用于哲学研究中的特点与启发。

最后,王小红老师提到,其实早在八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就已经在社科院带领研究组做中国古代典籍的数字化工作了,传统人文研究方法也应适时从1.0转到2.0。计算哲学的工作经常会受到传统哲学研究者的质疑,王老师表示,非常欢迎质疑的声音,同时也希望许多拥有自己的语料库的机构能够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公开、共享,因为只有在不断地使用、检验与调试中,这项进入深水区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朱晶老师就主题模型能否在科史哲领域研究中带来新推进的问题与王老师展开了探讨。王老师富有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激发了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看法。

在数字时代,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内容与边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着,数字人文打开了新的视野。

图文/王文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