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传习录》导读

发布日期: 2020-05-20   浏览次数 1228

活动回顾|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传习录》导读

2020520日下午一点,华东师范大学校园主题活动日暨“经典阅读季”哲学系列活动第四场在“腾讯视频”云端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18届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苏晓冰老师导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哲学系本硕博各专业学生和党章学习小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哲学系硕士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齐晨主持。



导言

苏晓冰老师认为,如今碎片化阅读比较流行,人们多采用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这可能会导致我们缺乏走向经典的能力,使得在今天聚焦经典、阅读古典著作仿佛成为了一件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我们经常看到“一句话读懂……”、“一张图解读……”、“三分钟带你看完这部电影”等等,这是当下人们比较习惯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如果大家去购书网站上搜索王阳明,首先看到的是含有诸如“心学大师”等字眼的书籍,若用碎片化的方式来阅读王阳明,王阳明的思想就会被抽象为一个命题或者一句话了。苏老师特别提出,阅读是越读越厚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可能是当下的流行方式,但并不是进入经典的途径。


王阳明其人

随后,苏晓冰老师介绍了王阳明的名字由来和他的部分生平事迹。王阳明(1472-1529)生活在明代,于1499年考中进士。王阳明说他要做“人生第一等事”,他问自己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老师的回答是考取功名,王阳明则认为是读书学圣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阳明所向往的生存状态——圣人。王阳明所讲的“圣人”不同于汉学语境里的“圣人”,在汉学语境里,多把“圣人”作为历史人物来探讨;而在王阳明这里,“圣人”则成为哲学的讨论对象,大概类似于今天对人性论的讨论,探索生而为人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可以期待的最好的生存状况是什么,这是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所要表述的“圣人”。

苏晓冰老师认为在哲学系的课堂上,王阳明被看作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从王阳明每天从事的工作来看,他其实是一位官员。我们不能完全脱离历史、脱离时代去了解王阳明,应当在立体的语境之下去追问王阳明想要借助“致良知”等等概念来讨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以及他所看到的政局和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思考他看到的东西对我们有何启发。这是我们在进入某一经典之前所要了解的内容。

王阳明哲学的阅读方式

苏晓冰老师从豪杰精神和哲学思考这两个方面介绍了王阳明哲学的阅读方式。王阳明拥有一个豪迈不羁的人格,具有豪杰精神。同时,他又富有严肃而深刻的哲学思想,这就是王阳明的文本能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在哲学思考方面,苏老师区分了思想史的方法与哲学的方法。通常来讲,思想史的方法会比较关注阳明提出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之间的起承转合。哲学的做法则是要剔除当今的理解对王阳明哲学的分割,还原到阳明的时代,追问阳明他如此思考、如此言说以及他的核心问题意识。譬如对于“心即理”和“性即理”而言,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要关注阳明借助“心即理”这个命题来追问什么问题。

苏老师指出,学界在提到王阳明时,经常会把他和朱子对比,把朱子和阳明放在对立的两端,但是这种做法会构成对阳明哲学的遮蔽。比如“心即理”,我们经常会觉得这个命题是针对“性即理”而来,特别是针对朱子而来,这样就会认为“心即理”是对朱子的反对,实际上这种理解方式遮蔽了阳明与朱子之间更大的关系网。然后,苏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了阳明与朱子的异同之处,并对理学、心学进行对比,简要讨论了理学与心学的关系。苏晓冰老师还特别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需要把王阳明的哲学放在哲学发展的脉络之中来看。

最后,苏晓冰老师还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感到受益匪浅。

图文/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