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经典阅读中的“智慧”

志于道:经典阅读中的“智慧”

 ——校园主题活动日暨“经典阅读季”哲学系系列活动第三场举办


书香满校园,经典永流传。为响应校园主题活动日安排,以“阅读”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营造“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校园氛围,培育阅读风尚。哲学系于202056日下午一点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志于道:经典阅读中的‘智慧’”线上主题讲座,特邀我系校友、2017届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生、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张磊博士为大家分享阅读体验。活动由哲学系学生联合会主席付尚春主持。

讲座伊始,张磊老师用一组图片引入,说明书籍、文字是我们与前人“交流”的桥梁,从而引申到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究竟什么样的才能成为“经典”?张老师认为,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那些在思想史的书写中,不断发出“世界是什么?”“人应当如何存在?”等智慧之问的人文瑰宝。无论是从感性角度诉说不读书会让人“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苏轼),还是从理性角度所分析的“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朱熹),都提示我们读书,尤其是多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张磊老师借助“道”与“技”这对范畴,进行深入剖析,展开说明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分。“技”与“知识”对应,指的是对特定所知的断定,而“道”与“智慧”则凝结了人的全部生活,表现为基于整个实践过程而达到的具体精神形态。“智慧使人自由”,所以作为与之对应的“道”,便必得去“体贴”(二程),而人恰好具备体贴天道的人性能力,因此从经典阅读中追寻“智慧”也就合情合理。

最后,张磊老师向大家分享了经典阅读的心得和方法。对哲学系的学生来说,在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箴言的引导下,须得学习先贤“思修交尽”(熊十力)“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为学为人态度,借鉴“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的读书方法,保持住“爱智者的本色”(冯契)。

讲座后,不少同学参与讨论交流。张磊老师用“大家小书”(成名大家所写的“小册子”,往往精炼、通俗)来概括选择经典文本的窍门,并从文史类、科学(史)类、艺术类、专业类等方面推荐了不少书籍,大家获益良多。



图文/付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