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葛四友教授谈哲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发布日期: 2020-04-24   浏览次数 641

葛四友教授谈哲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423日适逢世界读书日,华东师范大学校园主题活动日暨经典阅读季哲学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晚上六点,首场线上活动邀请哲学系葛四友教授做题为“哲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方法杂谈”的演讲,哲学系、中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等院系的百名学生参加,活动由哲学系学生联合会学术部副部长蔡添阳主持。

    葛四友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阅读体验,从“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经典”、“经典为什么重要而且难读”和“分析进路解读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经典

葛四友教授认为“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经典”应该以经典的“人生三问”为标准。首先,要考虑阅读主体的因素——“你是谁”,即需要我们思考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和兴趣偏好。哲学经典的表达方式各异,因此搞清楚自己的才情,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哲学著作是很重要的。其次,还阅读者需要关注自己选择著作时的基础知识,比如是否读过相关方面的经典教材,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对名著的理解——“你从哪来”。最后,还需要思考自己读哲学经典的目的是什么——“你要到哪去”,随心而读或是增长知识见闻或是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目的决定了阅读方式的差异。

经典为什么重要而且难读

葛四友教授援引凯恩斯的观点,指出哲学思想产生的作用是不定的,因此读一本经典以收获好思想、起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位经济学家张五常也谈到,读一本经典就像向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也远胜向三流读物得十之八九。

葛四友教授进一步指出古代哲学经典可以提供想象力的训练、提供新颖且独特的哲学视角;近代哲学经典可以提供经典的哲学问题以及哲学洞见;现代哲学经典则可以提供好的分析框架以及评价的基本平台。

三、分析进路解读与实践

葛四友教授认为阅读方法主要有“史”读法、“圣”读法和“矿”读法。“史”读法又分为“求原意”(包括隐微解读)和“求字意”,要求我们尽可能更贴近经典原本所要传达的意思;“圣”读法又分为“无错读法”和“融贯读法”,要求我们以作品的“无错(融贯)”为前提进行阅读;“矿”读法又分为“提炼出正确的洞见”和“发展出正确的洞见”,要求我们基于经典,把其中不正确的东西去掉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洞见。

随后,葛四友教授指出,解读经典不能只靠经典,尤其不能只读某本经典,而是应该与其他资料如经典教材、经典哲学史、古代经典著作和现代经典著作与论文相互印证。其中经典教材的作用是提供基本问题与基本框架;经典哲学史帮助我们对整个问题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把握;古代经典著作则强调哲学思路和想象力,着重哲学视角,学习如何提出原创观点,体会从不同前提做出的论证;现代经典著作与论文则有助于我们了解问题的前沿发展,争取做出自己的突破。

随后,葛四友教授详细介绍了“分析进路阅读法”,其关键在于程炼老师概括的苏二条:其一是要求清晰的行文,多用字面意思,少用蕴含不确定、不清晰的修辞;其二是要求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跳跃。这两条体现在论文中主要有六个特点:以一阶问题为导向、以严密论证为主线、以内部批判为桥梁、以清晰明了为要务、以新颖区分为灵魂、以推进真理为目标。以一篇学术论文为例,要关注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起的部分主要交待某个一阶问题的意义及其发展阶段;承的部分主要交待前人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程度;转的部分主要论述原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这里主要采用内部批判的形式找到前人研究的不足,也要注意批判容易犯的错误;合的部分则要提出新的答案,对于前人观点扬长避短。

最后,葛四友教授通过 “四步走”介绍了提高使用分析进路能力的方法:从介绍性书评(亮点式或结构式,重点在于分析文本)到批判性书评(就某个问题、某个论证或推理乃至整体结构进行内部批判)再到文献综述最后是就某个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跳出各个经典文本,就某个一阶问题提出自己独特或新颖的见解)。

在交流环节中,葛四友教授围绕同学们提出的有关“精读与泛读如何平衡”、“该去哪里获得文献资源”、“阅读经典记不住怎么办”等问题给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提醒同学们,阅读经典需要方法和耐心,有一个好的老师带入门固然可喜,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只能靠自己;希望同学们坚持经典文本的阅读,深入阅读,在悦读中感知思考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主题活动日暨经典阅读季哲学系列活动还邀请了哲学启蒙节目《哲学100问》创始人、喜马拉雅《大咖读书会》特邀嘉宾、我系校友、2016届外国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李书杰畅谈如何让哲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西北政法大学教师、我系校友、2017届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张磊和同学们分享经典阅读中的“智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我系校友、2018届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生苏晓冰领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并举办共读红色经典书籍,同抒爱国之情——第三届“思与文”读书心得征文比赛,期待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图/文 蔡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