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讲座回顾|林育川: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的重释与重构

发布日期: 2023-11-16   浏览次数 25



20231110日上午十点,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哲学系林育川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徐峰副教授主持。

林育川教授指出理解马克思的人权批判思想于学界而言是一个难点,国内外早有多位学者关注到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这一话题并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他指出这些多维度的批判性的视角其实根源于马克思的文本中。

林教授首先以《论犹太人问题》这一文本为例,列举了一些马克思早期批判人权(权利)的重要论述。他首先指出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评了与公民权相对的人权,接着举例分析了马克思对法国宪法中自由、平等、安全和财产基本条款的评论。其次林教授提出马克思并不仅仅是狭义地批判市民社会中的人权思想,他引用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论证了马克思站在共产主义角度宏观地批判了人权思想,并呈现出了其最基本的唯物史观。再次林教授引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相关论述,论证了马克思对待权利思想并不总是批判性地拒斥,即权利在某些社会中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也为我们另一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打开了空间。

马克思谈论人权思想的影响很大,林教授列举了美国学者科斯塔斯·杜兹纳及艾伦·布坎南在他们各自著作中对马克思权利批判的评价。他详细地解读了艾伦·布坎南在《马克思与正义》一书中相关章节的论述。林教授认为布坎南概括了马克思对权利话语的性质和功能的判定,划分了马克思批判权利话语的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内在批判;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论证共产主义社会并不需要权力话语来批判和拒斥权力话语,即外在批判;第三个层次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权利话语的批判,属于外在批判。对于布坎南的这种划分林教授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我们应该重审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的价值。首先他对布坎南区分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进行了反思。其次,林教授对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的价值进行了重估。布坎南认为外在批判比内在批判更为深刻、重要,而林教授认为更有意义的批判是那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内在批判,它可以被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或者超越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外在批判可能表面上是深刻的(就其彻底的否定性而言),但却是抽象的和贫乏的。反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针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内在批判才具有真正的深刻性。


林教授接着指出这种内在超越性的批判才是当代需要去挖掘的一个领域。但如何实现权利批判的“内在性”和“超越性”呢?林教授认为,可行的出路在于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重申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前提性和决定性地位,把握社会演进大趋势,通过和谐的社会建设逐步提升各种自由权利的保障水平。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探讨资产阶级法权的内在超越的路径,努力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变革社会制度、提升权利保障水平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历程中,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契合,实现自由权利和社会经济权利这两类权利的动态调整和平衡,逐步趋向于人的尊严或者人的解放。

在讲座互动讨论环节,在场师生生纷纷围绕马克思的多重人权批判思想进行交流讨论,林教授也对各位师生的提问详细地答疑解惑,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 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