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刘玮:亚里士多德论正义

发布日期: 2023-12-13   浏览次数 10


1210下午三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玮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系列讲座,在冯契陈列室作了题为“亚里士多德论正义学术讲座。讲座由华东师大哲学系惠春寿副教授主持,来自哲学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及其他高校的师生们聆听了本场讲座。

 

刘玮教授首先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正义这一概念讲起,从而引出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正义观。在完成对“完全德性”的普遍正义和“具体德性”的特殊正义观的区分之后,刘教授对政治正义、公道展开论述,并在最后比较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正义观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首先,刘玮教授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特拉叙马库斯、格拉孔与阿德曼图斯对正义的挑战讲起,来探讨人们对正义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并描述了两种正义观:城邦正义与个人(灵魂)正义。相比于城邦正义,灵魂正义由于其理念论的特征,在柏拉图的理论框架中,更显重要性。

然后,刘教授在阐释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伦理德性的定义之后,对作为美德的正义概念展开了论述,“关乎正义,我们需要研究[1]它们关乎哪些行动,[2]正义是何种中道状态,[3]正义是什么中间之道。”(V1.11291-5)刘老师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两种含义:守法与公平。并对“完全德性”的普遍正义和“具体德性”的特殊正义展开了讨论。接着就作为自然正义和法律正义的政治正义所面临的习俗主义的挑战进行了回应。


最后,刘玮教授比较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正义观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的正义观都具有个人(绝对正义)与城邦(政治正义)两个不同的方面,都是做了坏事不受惩罚与受害者无法报复之间的中道,两者的正义观都可以是一种统摄性的德性。但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具体正义并非是统摄性的德性,它更多的强调正义与他人相关的维度,而无需依赖正义或善的理念。

讲座提问环节刘玮教授和在场师生就公道与正义之间的关系、政治上的友爱与正义的优先性、正义二阶性的现实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马彬

供图: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