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下午,“当代中国哲学展望专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逸夫楼331会议厅召开。论坛由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陈立新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各所高校的八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哲学的汉语化和哲学教育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吴晓明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正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即由原先主要是对外学习转向“自我主张”。近代以来中国学术总体上进入了“学徒状态”,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与此同时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进入并基本掌握了现代学术的那套话语和平台。但一种学术要真正走向成熟,必须逐渐摆脱此“学徒状态”并获得自己的“自我主张”,这是当下最基本的任务和展望。通过分析沃尔夫和康德对德国思想发展的贡献,他指出“自我主张”获得的标记和尺度主要有两个方面:形式方面,人文学术要“讲汉语”;更重要的是实质方面,则需要转向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特别是要契合中国的社会现实。这种转向同时也提出了思想的任务,即如何回应挑战。不同地域和学校基于自身的特点与积累可以有不同的考虑和贡献,今天论坛的意义正是要寻找一些共识并探索发展的路程。
复旦大学哲学院徐洪兴教授以华师大校友的身份,回顾了华师大哲学系建系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中国哲学方面,不仅继承发扬了“金冯学脉”,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由此他认为,真正的中国哲学,就应该“思想在最前面”,与之相反的是近些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存在着一股“向回走”的势头,而偏向于整理古籍和文献。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们需要立足当下的时代,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容纳整个人类的智慧,特别是去回应西方哲学提出的问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结合习总书记的“五一七讲话”,认为理论在当下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当下哲学或许应该进入到“3.0”的时代,这涉及到“如何理解新哲学的定位”问题。在第二个阶段中,我们借鉴西方的范式和问题域,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同时也不自觉地认为哲学本身有着固定的模式。唐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提出要对历史辩证法进行深度思考,而当今西方左翼对马克思的一些诠释越来越影响我们的判断,这是值得反思的。理论唯有能被民众更容易地吸纳,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讨论氛围。国外在研究中国的时候,不会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而是更加关注和重视当代中国的哲学。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主任陈嘉明教授对华师大哲学系在做学问方面力求“打通中西马”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联系到让“哲学讲汉语”的问题,陈教授认为哲学的“翻译”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现有哲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大体是西方的。“哲学讲汉语”的可能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发现新的问题,并且能够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一个是提升自身的影响力,特别是能出一些世界性的哲学家,让汉语流行起来。哲学除了研究中国经验的特殊性以外,也要重视研究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这样才有更广的解释力。
上海大学哲学系主任宁莉娜教授认为,哲学的确是关乎思想的事情,而哲学问题的提出,哲学的方法以及话语体系,这些是哲学工作者的责任。哲学重要的就是要反思,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有问题意识。当今的哲学学科确实存在危机感,能不能让学生对哲学有所尊重和选择显得很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上海大学哲学系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在不同年级和专业开讲座,展示哲学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通识课程和研讨班,让哲学课程发挥更重要的影响。最后她指出,建立“哲学共同体”对哲学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的崔唯航研究员称赞了华师大哲学系学子的风采,他认为冯契先生所开创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的传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康德就曾表示过哲学“不可教”。从思想与智慧的层面,通过引导和激发,去培养学生,华师大哲学系的传统对我们哲学未来的发展具有许多启发。
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国山教授认为,从哲学话语的角度看,“哲学”说汉语的时间应该是最持久的,中国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要有这方面的自信。他结合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近些年的发展状况,从哲学教育的角度谈了对哲学发展的看法。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通过举办“全国中学生哲学夏令营”,吸纳对哲学有兴趣的学生,并采用“全程导师制”等方式,注重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在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也从哲学教育的角度发表了看法。作为师范院校,北师大在哲学教育的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吴教授总结出四个面向:(1)面向通识教育,哲学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利用“哲学+”的模式,可借此机遇提高全校学生的哲学素养;(2)面向学科交叉,哲学自身八个二级学科的壁垒要打破,同时注重于其它学科的交流,哲学系学生应该至少精通哲学之外的某一门其它学科;(3)面向现代科技的发展,主动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和“私博课”等非传统的教学手段;(4)面向时代问题,学术创造思想,思想把握时代,这三者是可以相互统一的。
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场论坛,对于我们总结中国哲学过去的成就和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与方向,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