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宏教授学术报告《说〈论语〉中的“君子”》
2017-05-26

受华东师范大学之邀,2017522日上午9时,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的臧宏教授在人文楼学术沙龙大厅进行了学术演讲,演讲题目为《说〈论语〉中的“君子” 》,本次讲座由哲学系牛文君副教授主持。

臧教授讲到,“君子”是儒家的重要概念,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出自孔子本人之口的也有84次,它的含义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又构成互相关联的意义整体。本次讲座主要从“君子”与“学”、“道”、“命”(天命);“君子”与“仁”、“义”、“礼”、“智”;“君子”与“小人”以及“君子”与“儒”四个角度来解释“君子”概念之本意。

点击查看原图

讲座第一部分探讨了君子与学、道、天命的关系。臧宏教授援引《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把“君子”与“学”联系在一起,提出“君子”是“志于学”的人。紧接着从《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卫灵公》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阳货》篇“君子学道则爱人”等,进一步论证了君子立志于“学”,并且学的内容是“道”,从而“君子”又是和“道”相联系的。接下来又从《尧曰》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讲到“君子”是“知命”的人。

讲座第二部分,臧教授重点讲“君子”与“仁”、“义”、“礼”、“智”的关系。首先,“君子”与“仁”相连。臧教授引用《里仁》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讲到这里的“仁”,包含的三层意思:第一,天地宇宙包含了一切生命“见闻觉知”(简称“知”)的能力。第二,不光有这种能力,而且还能“明”这个“明德”,即能“知知”,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觉悟”。第三,世间一切法,即万事万物,无不是“仁”,无不是令一切生命“觉悟”的因缘,所以“明明德”,也是“止于至善”的,一切善恶,一切善与不善,都是“至善”的显现。君子是仁人,是具有“知”和“知知”能力的人,也就是“明明德”的人、“觉悟”的人;这“觉悟”,是对“天”、对生命本体的“觉悟”,其“觉悟”的能力,则是“天”即生命本体赋予的。

其次,“君子”与“义”相连。他引用《阳货》篇:“君子义以为上。”《卫灵公》篇:“君子义以为质。”《里仁》篇:“君子喻于义。”《里仁》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等,讲述了“义”的本义是“宜”;而“宜”的复杂形态是“致良知”,同时“义”还是获得“良知”后的决心。臧教授强调“君子”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觉悟的人,是能超越主客二分,而看到生命本体运动走向的人,是觉悟之后能“义无反顾”的人。

再次,“君子”与“礼”相连。臧教授讲到了“礼”在孔子学说中的三层意思:第一,是生命本体之“礼”。第二,是指祭祀的轨仪。第三,是“内外一诚”的“心祭”。臧教授说“礼”是事物中包含的“义”与生命整体之“仁”所表现出来的秩序;君子就是明白了生命本体在最最具体事物中运动的和谐性、条理性、秩序性的人。

最后,“君子”与“智”相连。臧教授强调“君子”与“仁”、“义”、“礼”相连,也就等于“君子”与“知”(“智”)相连。因为“仁”这个生命本体,就是“觉悟”,就是“智慧”。“义”、“礼”是“仁”的表现形式,通过它们把握了“仁”就是“知”(“智”),即“智慧”。

点击查看原图

讲座第三部分,从“君子”与“小人”比较的角度探讨君子的内涵。臧教授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君子”与“小人”的经典语句进行阐释,并将董子竹、李贽、藕益的解释进行对比,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君子”与“小人”的关系。

讲座第四部分,探讨“君子”与“儒”的关系。臧教授认为这是孔子讲“君子”的一个最大亮点。君子儒有三方面的历史价值:第一,它为“君子”这个观念定了格,即认定“君子”是一种“儒”,也就是用“儒”这种职业,把“君子”固化了。第二,把“君子”与“儒”连在一起,使我们豁然明白,孔子何以要大讲“君子”?何以要把“君子”与“小人”对比起来讲?第三,把“君子”与“儒”连在一起,称“君子儒”,这可以大大地提升“儒”即知识分子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臧教授接着讲到“君子儒”的当代价值:关注思维方式的修养,即要学会用“大思维”看问题;“君子儒”就是善于用“大思维”看问题的知识分子;关注生命中最重大的“觉悟”问题,即价值观问题。

最后,臧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简而言之,“君子”就是以生命本体的根本表现形式“知”(智)即智慧,也就是“觉悟”为永恒追求目标者,就是“君子”,或者说,“君子”就是用“实践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实现“明明德”、“知天命”的人。

在提问环节,臧宏教授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