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辉教授做客青年读者交流会谈悦读体验
2019-05-05

姜宇辉教授做客青年读者交流会谈悦读体验

 

2019418日下午1点,哲学系举办了校园主题日活动:“悦读体验——青年读者交流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姜宇辉教授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一场精彩的圆桌对谈。

座谈会伊始,姜教授提出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哲学)书的问题。他从一个康德式的问题“书是什么?”切入,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提到:“语言符号传递出去,借自己的名义通过书向公众说话的人是作者。”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书是作为一向公众说话(public)渠道和媒介(“开放的作品”)。而此事关公共领域。姜教授借助哈贝马斯梳理了公共领域,但此公共领域理想从未实现,就以衰落。莫里斯·布朗肖在《文学空间》里试图通过文学“作品使消失在物品中的东西(公共性)显现出来”,但未免过于理想化。我们应该另辟蹊径。借助德勒兹和瓜塔里,姜老师区分书的两种形式:树和根茎(rhizome),在利奥塔、罗蒂所言的后现代或后哲学文化中,传统的树状的书已经瓦解,如今的书是根茎状的。根茎作为网络,是去中心,去起源的,是多元连接,无限开放的。在这个空间没有一个原典把今天的知识凝聚在一个统一的方向上,失去公共性,这值得担忧。但也许哲学(书)能作为某种可能,探索从这一网络中挣脱出来的路径,为其自身找到一个位置,进而在物的纠结状态中保持独立与清醒。

在此基础上,姜教授提出了关于读哲学的三点意义:首先,读哲学书是保持独立思考、抵制洗脑的不二法门;第二,读哲学书是重新激活文化的内在生命的根本力量;第三,读哲学书是确立当下的判断位置的本质途径。基于阅读哲学书的意义,姜老师进而对同学们进行哲学书籍的阅读、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首先,保持一个持续的进度,沿着一个主题不断推进,不要有太长时间的中断或荒废;其次,先从综述入手,梳理重要文献;再次,人文学科或哲学要从阅读原典开始,具备原著解读的能力,这是真正学术创造的起点;最后,关注现实,一定要对当下有一种敏感。

最后,在座的同学也纷纷就“读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商榷,座谈会在姜老师和青年读者们的激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周厚翼,图/禹英杰、杨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