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同代人”——陆凯华导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2020年4月29日下午1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经典原著导读活动2020年第二场在“腾讯会议”云端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陆凯华老师导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系、中文系、传播学院等本硕博近百名学生参加,讲座由哲学系专职组织员王晓红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陆凯华老师首先介绍了为何选择这本书的缘由。陆凯华老师认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西方左翼学界的圈子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还在谈论这本相对“古旧”的书。而看我们的学术界,大多数从事西马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研都是从阿多诺开始到哈贝马斯甚至更往后的哲学家的这些当代左翼批判理论。但对于学习哲学的同学而言,卢卡奇却是我们重新理解晦涩难解的西方哲学史的另一条路径。他在书中洞穿了理论与生活间的壁垒,他将看似悬浮在“形上领域”的整部西方哲学史及其理论论题化为了对现代性日常生活各领域难题的平实叙述。在卢卡奇眼中,对“哲学”危机的解答,亦是阶级革命的任务;反之,革命不仅需要“物质”的力量,也需要“思想”的参与。也正是在这双重意义上,《历史与阶级意识》不仅继承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路线,同时也将欧洲文明危机作为一并求索的新的难题。而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历史与阶级意识》闪烁着的智慧与洞见,流露出的忧思与情怀,并未随革命硝烟的散尽而显得“不合时宜”。面对21世纪的诸多危机,20世纪《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作者,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背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背景
紧接着,陆凯华老师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帮助同学们站在思想史的角度上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概念。陆凯华老师首先介绍卢卡奇的经历,特别是卢卡奇青年时期的思想转向。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卢卡奇为什么会转向马克思主义?这源于卢卡奇对于20世纪初欧洲文明危机的洞见,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绝对罪恶的世界,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特别是“生活无意义”等虚无主义的兴起。在西欧人的语境当中背后上帝所代表的秩序、被保证的道德的世界经历过几个世纪的政治革命,已经土崩瓦解。而这对于我们当今中国来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把卢卡奇当作同时代人的原因。我们背后整个传统世界的图式经由“欧风美雨”近代化的路程,支撑我们这个民族根基性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遭遇了怀疑,而我们在当下面对各种思潮的侵袭时,也在不断地怀疑生活到底是否具有意义。这就和当时的卢卡奇处在相同的语境中。为了找到生活意义,卢卡奇采用的方法和道路是艺术的救赎。
而当卢卡奇进入到西欧真实的世界之中时,遇到了他的老师马克斯·韦伯,并很快就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仅仅依靠艺术的救赎的道路是不可能解决现有的危机的,而这个危机如果放任不管,必然会造就生活的苦难和生活的彻底毁灭。所以卢卡奇这一代的犹太知识分子看来,所谓的生活意义的危机就是欧洲文明危机的一种典型写照。而这种写照,就预示着卢卡奇早年试图寻求的艺术救赎道路的可能性的消失。对于卢卡奇这批欧洲知识分子而言,要深入到生活本身,要直接与生活进行对抗,彻底否定现有的世界,要走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道路。
对卢卡奇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俄国革命,让他敏锐地意识到革命是现实世界当中一条真实的道路。而《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这一阶段卢卡奇的代表作品。他的思想在今天的左翼思潮中被切分为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批判理论所继承的左翼力量,核心就是与政治无涉。另外一个向度和他完全相反,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想要继续思考“革命的道路是否还是当下现实的道路”。
核心概念:物化理论
陆凯华老师认为,我们在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候,实际上要把批判理论,尤其是物化理论与卢卡奇的革命哲学的路向联系起来,二者是互相镶嵌的。而其中只有把握住了物化理论,才能更好的理解革命哲学。
首先,我们在理解物化概念时,要抓住物化概念所指向的两个维度。其一,物化是现代人的普遍命运。物化几乎可以说发生做所有的生活领域。在生活上体现为商品拜物教,在政治上体现为理性的铁笼。其二,物化的结果,强化了生活当中合理化的体系,但是这个以理性作为自己的唯一原则的系统居然是在根本上会导致非理性的危机。
我们熟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很可能是沿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路径的,但陆凯华老师认为我们要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概念,就必须要跟着卢卡奇的路径进行。卢卡奇的路径相对更具有历史感,因为这是两种资源——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思想的有机融合。换句话说,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物化概念和马克斯·韦伯的物化概念的融合。物化首先体现在《资本论》第一章第四节的“商品拜物教”。当劳动力变成商品时,劳动者就被抽象地统治了。雇佣劳动的出现,以及劳动被高度抽象化使得不同质的劳动之间可以相互交换,因此劳动就具备了交换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同质的劳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交换中劳动内容一定要被抽象化为劳动时间,但是由于劳动时间并不能被人所直观感受到,于是不同的劳动便被换算为工资、商品价格这些可感的货币量。而这就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出现。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应和了韦伯提出的“理性的牢笼”。由于劳动力作为商品被抽象地统治,就形成了一个抽象的统治架构来取代“上帝”,从而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而在物化之中,每个人都进行了自我对象化。卢卡奇认为人们自由的心灵是自己被迫进入这个抽象的系统之中痛苦的来源,因此每个人都在将自我理解成可让渡的商品
最后,陆凯华老师再次谈到,阅读《历史与阶级意识》时要注意联系我们当代的哲学思潮和问题,因为卢卡奇也是“我们的同代人。”并对同学们在阅读原著中的疑问进行了耐心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云掌声中顺利结束。
(图文/郭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