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下午3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新生入学教育第三讲暨2020年第三期经典原著导读活动在闵行校区一教110教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哲学系钟锦副教授以“道德性的最高原则”为题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进行导读,哲学系本、硕、博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本次导读活动中,钟锦副教授就康德三大批判关系、两种理性及其鸿沟、“权宜”与“权”、“德行能否被教授”、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沟通以及《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基本框架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钟老师认为,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实践理性批判》是核心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只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导言,《判断力批判》是沟通前两者的桥梁。就前两大批判涉及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而言,理论理性与逻辑判断相关,属于假言命题。在其中,人的知识通过先验保证必然性,但其必须在经验中使用,因为,超出经验使用就使先验的知识成为了超越的的辩证法,而它是可以同时正确与错误的,因此,理性不能超出经验使用,一旦超出就会陷入到传统的形而上学中;实践理性与道德相关,必须超出经验使用,也可以说,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在道德这里完成。道德无法用科学知识来思考,所有的道德法则都涉及到“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经合道”——违背规则却也合于道义,但要注意区别这种“权”与用于计算的“权宜”。“谁要从经验中汲取德行的概念,谁要把顶多只能用作不完善的阐释的某种例子的东西当作知识来源的典范(就像许多人实际上所做的那样),他就会把德行变成一种可依时间和情境改变的、丝毫也不能用作规则的暧昧荒唐的东西。”因此,在康德看来,德行不能教授,但必须知道,因为德行不能通过经验归纳而得到;而知识可以教授,但可以不去学,可以不懂得。但是,通过美学,实践理性却可以被教授,因为美学可以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鸿沟,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美好的文艺作品陶冶人”。
就“如何习得德行”而言,这与苏格拉底的“神”、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良心”、孟子的“良知”以及张载的“义理之性”有关。“柏拉图最初是在一切实践的东西中,就是说,在一切以自由为依据的东西中,发现他的理念的,而自由本身则是从属于那些作为理性之一种特有产物的知识之下的。”“每个人都会发觉,当某人作为德行的典范被树立在他面前时,他却始终只在他自己的头脑里拥有那种他用来与这个所谓典范相比较、并仅仅据此对之加以评估的真实原本。但这个原本就是德行的理念,对这个理念而言,一切可能的经验对象虽然都用作实例(即用作对理性概念所要求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之可行性的证据),但不是用作蓝本。”在这里,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而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根据。并且,这种自由只有作为无限理性的神和有限理性的人才拥有。当然,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道德法则与幸福法则看作矛盾的,就会发生“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而其实“人欲”正是不可灭的。
最后,钟锦老师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逻辑框架进行了介绍。即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从普通的伦理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伦理理性知识,从通俗的伦理处世智慧过渡到伦理形而上学,从伦理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而其中,就从普通的伦理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伦理理性知识来看,善良意志是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乎义务、违背义务。即使命运不济,它也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
钟锦老师认为,康德哲学虽然很平实,但它如同“融七彩于一白”那样,对了解哲学核心问题是很关键的。而就本次导读活动而言,通过反复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论一般理念”一节,可以逐步读懂《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并且《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以自下而上地表达与《实践理性批判》自上而下地表达正向对应,以前者为基础,阅读《实践理性批判》就容易了很多。
文丨乔亚林、任春昊
图丨崔健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