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回顾:
在哲学的世界里:2020世界哲学日草坪交流会
2020年11月19日下午15:00,哲学系本、硕、博同学(包括中国哲学全英文项目留学生)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前大草坪举行了庆祝世界哲学日的双语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潘斌教授主持,哲学系研究生会学术交流中心留学生组组织策划。
在潘斌老师的主持下,来自爱尔兰的中国哲学博士生RoryO’Neill和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廉骏杰引出了本次讨论的四个话题: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世界哲学”;以何种哲学视角关照当下世界;多语言间交往和多文化共存。(The Concept of World; World Philosophy; A Philosophical View On TheWorld Of Post-Pandemic; Multilingual Connectivity And MulticulturalCoexistence.)
随后,与会者分成三组进行讨论,每组皆由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组合而成。
分组讨论片段纪实:
Rory O’Neill: 在所采访的中西方的哲学家里,大多都认为“世界哲学”不应该是一种“新哲学”、新的世界观或道德观,而是一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可以共存的哲学。
叶菲楠:对“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视角。正因有了人类,世界有了主观精神和客观思想的维度。所以世界不能脱离人类主体来讨论,也不能脱离语言和思想来讨论。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的存在更多有神秘主义的意味,因为世界的意义在于世界之外,这是我们无法言说的。
Pritam Saha: 哲学意义上的“世界”,有两种存有形态。一种是物质世界,遵循各种物理规律,另一种则是形而上的世界。比如中国哲学里面的“天”,就具有“物质之天”与“形上之天”的分殊。
余涛:之所以有区分人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以及区分物理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等观点,便在于世界作为一有限的存在的缘故,这或许也对应了界的界限之意。如果用天下描述世界,或能超越有限与无限的争论。由此,世界哲学或是一种研究和理解天下的哲学,也即包容不同文明的哲学的研究。未来的世界,显然也需要在一种对话和共商的意识中重新安排秩序。
孙亚琦:从我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对中国哲学的学习体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认识途径与学习内容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与西方哲学注重思辨过程与概念推理不同的是,中国哲学更加注重天人关系的统一,也更加关注个人的身心命运,能够体验到一种更为圆融的思考方式。
Le Jeune Nicolas Yvon:在“世界哲学”的问题上,除了“中西哲学”的讨论外,我们更应当关注“现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区别。
刘建军:道教方面的人道主义从贵生养生出发,道教内以修身,外以治国,涉及天道承负、个人修持等。
王乙杰:“人道主义”不应当是教条,相较于以往和平年代我们有能力去追寻生命之上的价值,如:自由等,现在是处于一种更为紧急的情况,以不戴口罩为例,以往不戴口罩是个人的自由,对他人而言无伤大雅,然而现在个人的不戴口罩很有可能对他人乃至社会带来伤害,此时的自由就不再是自由,反而显得自私。
分组讨论持续至下午16: 45,与会者重新聚齐,并根据分组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首先进行总结的第一组在Rory O’Neill的主持下分代表对各个问题进行了回应。
对于“世界”,廉骏杰同学认为应当区分两种“世界”的用法,其一是当我们谈论“世界哲学”一词时所使用的的更具地域意义的“世界”,其二是当我们谈论“人与世界的交往”时与我们所接触的更具环境意义的“世界”。
对于“世界哲学”,来自美国的硕士研究生Blake Simmons同学认为,“世界哲学”不同于“比较哲学”。“比较哲学”的研究视角是从西方哲学的范式与内容审视中国哲学,会一定程度上曲解中国哲学。例如用英语翻译中国哲学的一些术语,会损失一部分中国哲学术语概念的内容。
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中国哲学专业的李欢友同学认为,在中西哲学交流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对西方哲学的吸收与消化,可从先秦诸子的论辩中汲取资源。他认为,庄子对儒、法、名等显学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对其所使用的概念的消解,从而达到批判的目的。当下中国文化对与西学的吸收,也应当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从而在不断深入理解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对于以何种视角关照当下世界,来自法国的LeJeune Nicolas Yvon博士认为,疫情时代下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的世界一方面更小了,一方面更大了。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放大的角度说,我们的世界显得更大;而从我们的生活被局限在小环境这一角度说,我们的世界又显得更小。
对于多语言间交往和多文化共存,宗教学专业中国佛教方向的博士生谷龙同学认为,“世界哲学”这个概念太大,囊括的内容太多,以至于会使其失去意义。“世界哲学”必定是以东西方各个不同哲学思想的多元共存而展开的。那么东西哲学之比较与对话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比较哲学”的问题在于不同哲学流派的比较往往流于浅层次的比较,无法进行真正深入的比较与对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研究者自身的学养。因为“比较哲学”要求研究者必须精通两门或者更多的哲学思想。而这却是一件很稀有的学术积淀。如果不能精通所要比较的哲学,就无法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创造性的诠释。谷龙同学还列举了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吸收为例证。他认为儒家与佛教之所以能在唐宋时期达成融合,很大程度上在于不论是儒家知识人还是佛教的学问僧侣,皆精通儒家经典与佛教义理,如孤山智圆、契嵩等。正是这种学问基础,才能促成二者的融合。
第二组由本科生陆晨浩同学作代表总结。
针对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世界?”,第二组的讨论将“世界”这个概念分为物理与形上学两个层面。物理的世界是具体的世界,形上世界是抽象的。一种物理主义的看法将我们引向对无人存在其中的世界与人类栖居其中的世界。在中国传统中,“天下”这个说法似乎是将物理世界与形上世界融合的某种尝试。
针对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世界哲学?”,一些同学从哲学思维抽象的论证形式入手,认为“世界哲学”这个说法等同于“哲学”,因此没有必要专门创造这样一个称呼。另一些同学从地理的视界切入,认为“世界哲学”现如今还只是一个口号,它类似于将各个民族国家的哲学论述材料堆积起来,其中关联意义却晦暗不明。
第二组将“现时代的哲学思考”与“多元文化交流何以可能”看作是同一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用马克思的话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三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姜皓然同学作代表发言。
第三组组同学主要就第三个问题,也就是“现时代的哲学走向”做了探讨,主要集中于“人道主义”这个话题。外国哲学的同学从生命政治的方向阐述了阿甘本关于赤裸生命的担忧,中国哲学和宗教学的同学讲述了灾难时代道士出山救人的故事和其对天道观的联系,有的同学从“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对人道主义做了一些分析。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一切价值都应当建立在人的存在的基础之上。疫情不同于以往的和平时期,我们生命安全直接受到威胁,所以保障人们活下去的权力是首要任务。总的来说大家都达成高度共识,在疫情发生的关键时刻,保障维护公共卫生健康与保障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是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
最后,潘斌老师作了总结发言,2020年世界哲学日草坪交流会圆满结束。
文:罗李彤
图:漆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