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上午9点30分,校知名专家讲座、冯契智慧讲坛(2021年第一期)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顺利举办。适逢第26个世界读书日,为了更好地尊重和保护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思想成果,以书香为伴,与经典同行,促进我系学生发扬学科优势,从哲学视角透析传统经典文化并进一步推动多样性阅读和生发性写作能力,本次讲坛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为主讲嘉宾,以“经典世界中的《兰亭序》”为主题,从作为精神现象的“物”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兰亭序》所蕴含的意义世界做了充分的演绎。讲座由高瑞泉教授主持,哲学系师生参与了本场讲座。
陈少明教授开篇指出,《兰亭序》是事件、文章与字帖的“三位一体”。首先《兰亭序》的诞生缘于一起有精神情调的事件。在1600多年前的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等40余位魏晋名士临水赛诗,友情人生;众人将所咏诗作合为雅集,是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一气呵成传世的《兰亭序》。其次,《兰亭序》因是“书圣”王羲之所作而为世人所知,然文章本身亦有可取之处。无论是其锦绣文辞,还是其尊儒亦慕道的思想,跃然无不是魏晋风貌。当然,后世对于《兰亭序》的赞美最终落于那飘逸的书法,对此历代名家均多有溢美之论——书法成就了《兰亭序》的最终意义;然而如果没有事件和文章的影响,《兰亭序》也难以经典自居,可见事、文、书三者实难分立,缺一不可。此外,《兰亭序》名扬天下还别有助力——御史萧翼智取墨宝的故事赋予了《兰亭序》传奇的出场,而皇权加持、拓临并举最终确保了字帖典范地位的形成。《兰亭序》因“成名”而进入经典、进入历史。
那么,读者又该如何进入《兰亭序》所建构的“经典世界”?在陈少明教授看来,要义在于临摹时对书法精神内涵的分析。字能够体现落笔之人的个性、书写心态等等;临摹不只是写得像而已,而旨在体验过程本身、实现与古人的“神交”,构成精神的体验。因摹本的存在,《兰亭序》即使原作散佚亦有深刻影响;此外,临帖之意义还在于将原作的风格与自身的风格相融摄。陈教授进一步指出,相比于将某种灵动的生命非生命化印制从而“谋杀”原作的赝品,临摹才是对于原作精神的继承。摹本不是“特修斯之船”;亦非文物的修复或替身;二者更类似于亲子关系:临帖是对于原作存在的见证,是原作生命的延续。种子终成大树,而大量的临摹即实现了原作谱系式的扩展。
作为经典的《兰亭序》,其意义不应该止步于过去而是向当下乃至未来敞开。陈少明教授认为,一方面,书法艺术因为汉字独特的“观物取象”而有其经典意义:字与书在意义领域相分:字指向生活或思想世界;而书指向字的标准形式。另一方面,字帖作为纪念连通过去和未来,借故事增强影响;成为文物后,其价值亦超越私人范畴而获得社会历史的认可。《兰亭序》实现了审美与怀古双重价值的叠加。当然,它还引出了所谓的“真伪之争”,双方各执一词,激烈讨论,最终结果仍是信者恒信,疑者固疑。在陈教授看来,真假讨论的意义在于澄明信念的力量。它让世人注意到了《兰亭序》,而所有被视为伪造的故事,即便证成也是在增加《兰亭序》的存在感。
最后,陈少明教授为上述对于《兰亭序》的思考解读做了总结:虽然《兰亭序》难以归入经典世界中未名者、失踪者、遗存者任何一类,然而从原作到临帖,从物质到精神,《兰亭序》实现了谱系的扩散,更借助汉字这一巨大的共同体扩展了其影响。诚如《兰亭序》结语所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真迹可以毁灭,精神的碑石永存,《兰亭序》的意义和影响将不断留存并且传播下去。
讲座结束后,哲学系朱承教授、苟东峰副教授、上海财大吴晓番副教授等分别就歌曲演绎能否承载文化精神、名与经典的关联以及经典生活化的不同形式如何进行深思等问题与陈少明教授展开了讨论。与会学生就如何避免经典对于思想创发的束缚、叙事伦理的优势、参与经典是否要与经典保持一定距离等相关问题求教于陈教授。陈教授一一做了精彩地回答。
文/余涛、肖秋宁,图/尹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