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离不开行走。6月18日下午,在西藏民族大学索南才让教授、徐东明研究员、杨胜利副教授和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魏冬教授的陪同与介绍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张晓林教授、李似珍教授,哲学系党委副书记、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武娟,博士研究生谷龙、Rory O’Neill、羊毛措,硕士研究生谢文君、陈惠婷等师生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参观了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古迹,开启了哲学教育“行走课堂”的首场实践活动。
第一站 正谊书院
哲学系师生首先参观了正谊书院,并在当地工作人员的讲解中,了解了书院的历史与现状。正谊书院是三原县四大书院之一,书院以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办学宗旨,由深研程朱理学的贺瑞麟于光绪初年创办。
该书院不仅聚徒讲学,且有经史木板印品销往国内各地。晚清民国时,书院声誉颇高,当时关中名儒牛兆濂等亦曾于此讲学。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书院教育陆续被取代,但正谊书院一直坚持至1948年,此后在原址上改建中学。现今,中学已迁走,建筑也已翻新,但旧书院部分遗迹得以保留,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哲学系一行参观了具有百年历史的正谊书院窑洞。
第二站 李靖故居
哲学系一行参观了李靖故居。该故居为唐代名将李靖的居所,始建于贞观年间,后多次被毁与重建。民国时,该地为靖国军司令部,革命元老于右任、爱国将领杨虎城等均曾于此工作、居住。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与杨虎城亦曾于此共商国是,现建有塑像以示纪念。
第三站 于右任故居
哲学系师生还参观了于右任故居,学习了这位伟大革命家、教育家的生平事迹。于右任年少时条件艰难,但苦读不辍;青年投身反清革命,矢志不渝;民国时,长期担任国民党高级官员,并积极投身教育,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校的创办人;1949年前往台湾,但时刻念及祖国统一事业。
于右任还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在本次参观活动中,师生们有幸欣赏了部分艺术作品。在活动过程中,哲学系师生不仅重温了部分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加深了对于右任、杨虎城等人的理解,同时,领会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通过此次哲学教育行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们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馆内工作人员的介绍和馆内展品前的文字简介,师生们深受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炙热的革命激情感染,激发了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担当。
谷龙感言:
此次来西安,目之所及皆是历史。一座座古墓与故居,一听到其名字,就会立马与头脑里的典故相对接。那些《史记》、《资治通鉴》与《高僧传》中所记录的历史,也就有了现实的对应。18号上午参加“关学与德行诠释学”的开幕与研讨,来自政、商、学的精英皆对复兴关学,接续千年绝学,践行关学精神表达了信心与热情。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地方的学者与主政者,更加重视从传统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精神养分,以重塑地方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并且通过这种现代的接续,古典之学也就有了新的显现形态,成为一种活的文化,承担起“立心”、“立命”的教化功能,而不是被封存于古籍中的孤寂之思。下午参观正宜书院、李靖故居与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故居。正宜书院只存遗址,坐北朝南,正对着视野开阔的关中平原。这种气象必定会孕育高远广博的哲思。李靖故居与于右任故居皆是近古风格的园林建筑,坐落于八百里秦川。前者曾是晋国军的司令部。它们一方面具有古典建筑的质朴、幽静与典雅,另一方面,又非遗世独立,而是积极参与了时代的思考与变革事业。因此,当触摸那些青墙与石案,能感受到这些古迹所传续的古典学思之“气”与时代热情。这或许是古典建筑的魅力。它是凝固的精神与历史。它的布局与风格本身,即是“性”、“理”、“气”之思与时代英气的流行与演绎。里面的一草一木,一墙一檐,皆是一种精神象征与符号,从而建筑了一个特殊了时空场域,与外界形成了一个精神势差。当人进入这种场域,即能直观的契入其所开显的学思之域,成为人的一种当下的生命体验。
供稿|谢文君、王晋卿
图/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