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育|哲学从此开始:进华中学初中生在华东师大的哲学之旅


202164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初中生进高校活动如期举行。进华中学八年级二班学生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参加了哲学系儿童哲学工作坊活动。

上午九点一刻,进华中学的学生们就排队来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门口,在义务讲解团志愿者的带领下,进入陈列室,开启了冯契先生的求学、参加革命运动、学术探究之旅。起初,初中生们对陈列室充满了好奇,开始自行探索了起来,但随着志愿者开始讲解,同学们的目光渐渐聚焦到展板内容。很快,同学们就紧紧地围成一个圆弧,围在志愿者身边,聚精会神地听着冯契先生曲折且动人的经历。在听到冯先生前往120师进行抗日的故事时,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坚毅勇敢的表情,仿佛自己也想随着冯契先生到前线抗日去。通过志愿者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冯先生虽出身贫寒但成绩优异的学习生涯,知晓了冯先生抗日爱国、不怕艰险、深入前线的红色青春。同学们更对冯先生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笔耕不辍、不断创造的一生表示钦佩。

儿童哲学工作坊活动有两场,分别由哲学系暨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少儿哲学研修营营员尹紫涵(20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和任春昊(20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组织。尹紫涵选取皮克斯2019年制作的动画短片《飘》为探究刺激物,从热身破冰、刺激物导入、小组探究初步提出问题、票选与澄清问题、再次集中讨论问题与总结分享六个环节展开。在探究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分享对短片的理解、感受与内涵,并在小组探究合作中积极交流对短片产生的疑问与困惑。在谈及对短片的理解与感受时,同学们分别从亲子关系、对特殊群体的肯定与关爱、对自由的向往与个性的尊重等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小组探究提出对短片的问题与困惑时,同学们认真思考、热情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与讨论的问题。如在对短片细节与寓旨的理解上,一些同学提出:为什么短片出现了三次蒲公英?蒲公英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短片最后的“float”代表着的什么呢?男人给小孩包里放石头象征着什么?在短片情节与人物关系上,一些同学提出:为什么男人一直把小男孩放在家里而不带出去?那个男人是小男孩的谁?如果是男孩的父亲,那么男孩为什么没有遗传他爸爸的一些特征?为什么短片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小男孩的妈妈?这个男孩的妈妈是谁?为什么小男孩在短片末尾没有再次飘起来?如在短片涵义上,一些同学提出:短片中小男孩的“漂浮力”是否暗示着某些具有“特殊性”的人、为什么每个特别的人都值得被爱等问题。在热烈讨论与澄清问题后,同学们在所提出的问题基础上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问题——“短片中的男人究竟是小男孩的什么人”,并集中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思考与论证理由。

任春昊以“个人同一性”问题为主题,以“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一直是我而不是别人”三个问题作为基点,从问题引入、书写与交流、陈述与回应、总结分享四个环节展开。他首先选取了节选的《惊奇队长》的片段,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同一性是否有标准,以及各自回答背后的原因。在观看完短片后,同学们首先书写了视频中与个人同一性有关的几个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回答上述的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确定个人同一性是“我”认为我是谁来决定的,外界的环境对这种认识并没有那么重要;有的同学则认为,个人同一性的来源是社会性的,外界的评价对“我”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认为个人同一性在于有肉体的连续性,其他同学补充认为可以将肉体细化为DNA等更确定的标识;也有同学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人关于自己个人历史的记忆或自己的思想才是确定个人同一性的标准。有一部分同学则不认为个人同一性有一个标准,或者认为这一问题并不重要,因为“我”是一个一直在变化和生成的东西,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限定起来。有的同学则依据促进者提供的反驳的范例,通过一些小的思想实验来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提出批评。活动最后,促进者简单总结并提炼了讨论中涉及到的回答。如“身体连续性——心理连续性”“第一人称标准——第三人称标准”“质的同一——量的同一”“客观标准——主观评价”等等。

课后,同学们还分享了参加儿童哲学工作坊的体验与感受。对他们来说,这是人生第一堂哲学课。在他们看来,儿童哲学超越了通常的知识点传授,是一种启发思维、贴近生活情景的思考与探究,是在哲学式的思考基础上加入了丰富、有趣的具体内容。儿童哲学工作坊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更是一种相互学习、突破自身的体验。哲学思维从此开始,哲学式的生活方式从此开始。




文案:周睿昕 尹紫涵 任春昊

照片:漆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