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而理性的思维成长:从小哲学到大哲学的课程力量 ——记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儿童哲学课程见习活动


202151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修读《儿童哲学》课程的部分同学以及哲学系“少儿哲学研修营”的部分营员们在课程教师、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古秀蓉和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的带领下,来到了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参与式观摩了两堂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哲学活动(P4C)和一堂高中生IB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知识理论(TOK),并在课程前后和午间进行了四次正式与非正式研讨。

平和教师发展中心总监雍海涛向前来见习的华东师大同学和老师表示欢迎,并热情地为大家介绍平和学校与华东师大的长期友好关系和未来合作的愿景。

课程研发部儿童哲学教研室主任颜志豪(小朋友的“大黑老师”)则为大家做全程导游与组织接待,让我们深刻理解儿童哲学课程与平和学校“平而不庸 和而不同”办学理念的契合,及其与平和整体课程的生成关系,并为大家现场随堂展示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哲学课“该不该安装犯罪扫描仪芯片”与“美与艺术:儿童画与原始壁画”,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大黑老师以自身独特的幽默智慧快速引导建设的安心探究现场,欣赏到小哲学家们个性鲜明的思维表达,以及观察到不同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群体思维交锋现场与团体的不同发展性表现。

在课前课后三次的研讨中,大黑老师结合同学们的体察疑惑,层层递进地拨开迷雾,引导着大家一起思考一个个现场背后的团体发展故事,预设以及现场生成之间价值选择,教师促进者对教与学现场的互动细节处理与组织策略对群体探究安全感、群体成员之间的思考合作性、组间相互的思考关联以及群体思考进程的节奏、深度和广度的推动作用,儿童哲学课程的多元多层评价与学校整体课程的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等,让大家对小哲学实践的亲儿童性、生活性和哲学能力生长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知识理论课堂由平和双语学校哲学教师、华东师大哲学系2016届毕业生徐甲彬执教。在平和高中部的哲学讲台上,徐老师带大家进入了一场紧张而激烈的“艺术哲学”思考探险之旅,观摩的大学生们对参与课程高中生的思考力和知识面所折服,也深刻体悟到逐渐趋于大哲学的高中哲学课堂上展现的哲学形上思考的魅力,尤其是哲学教学活动中师生思想交锋时的理性之光。

从小哲学的P4C课堂到逐渐走向大哲学的TOK课堂,我们看到哲学课程在平和学校中受到的重视,也真实感受到从小开启的哲学式课程生活中儿童逐渐生长的平和而理性的思考特质。这种思考特质,也许就正是平和意在培养的“平而不庸 和而不同”的未来人才的人格特质之一。


图文/沈亦斐 潘彦璇 任春昊


学生感想:

任春昊:颜老师的课程是我第一次实际参与到儿哲教学的实操过程,给了我非常大的鼓舞与启发,也为我未来的工作方向和职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通过这次实践经历,我更加确定儿童哲学不仅在方法论上,而且在存在论上体现哲学的本真意义,也就是更强调哲学“思”的面相。它不是以某种具体的、现成的知识的教授为目的的,而是突出儿童的主体性,从前反思的学习状态进入到反思的状态。

赵宇慧: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我又一次体会到思考的魅力与探索过程的价值。正如老师在课后交流时所谈到的,对于很多东西的讨论或者深究最后可能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或者答案,但正是这种过程往往成为我们进行思考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我想,通过对于习以为常、往往不假思索就加以接受的事物的抽丝剥茧式考虑,我们能够去反思经验世界,从而以更全面更清醒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身心状态,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处境乃至世界的发展——这也是我在哲学学习过程和接触儿哲的过程中所一直体验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