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自然辩证法通讯》青年学者座谈会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 2021-04-25   浏览次数 434

2021416日下午1点半到5点半,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青年学者座谈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召开。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及博士生代表出席此次会议。《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胡志强主持会议。


整场座谈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胡志强教授为在场青年学者做了“科学技术的认知责任”的主题报告。下半场采用圆桌座谈的形式,由华师大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进行开场致辞,预祝《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青年学者座谈会圆满成功。

本次座谈面向科技哲学界的未来——青年学者们,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通讯》今后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希望未来更好地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平台。

胡志强首先介绍了杂志社的编辑团队,回顾了去年在香山和厦门举办的青年座谈会的情况,指出上海是科学哲学发展的重地,在科技哲学领域有重要的地位。此次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认识论工作坊”的机会进行座谈,希望更多听取青年学者对《通讯》的看法和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谭笑作为《通讯》的栏目编辑之一,表示非常欢迎各位在座的老师赐稿。《通讯》编务唐桑圆表示向各位老师学习,进一步提升编辑部的工作。

座谈中各位专家学者对期刊的学术定位、审稿机制,以及对《自然辩证法通讯》如何更好地为青年学者服务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徐竹是此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建议《通讯》可以用一种“顶天立地”的方式,解决科哲文章中普遍存在的中文文章的“皮”,但“馅”还是英文的问题。他指出《通讯》在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注意要国际化同时也要中国化。上海大学刘小涛表示《通讯》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哲学专业的权威期刊,《通讯》的发展动态会对青年学者有明显的影响。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则对于《通讯》的开放性表示赞赏。

华东师范大学郁锋非常感谢《通讯》作为科学哲学的专业刊物,为青年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也推动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他关注到目前《通讯》所分的板块和聚焦的专题,提出可以在热点专题上,增加相应的讨论次数,进一步通过专题推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何静指出《通讯》作为一个风向标,刊登了很多前沿学者的关注话题。她提出,可否用组稿方式或者回应性稿件的形式,推动建立学术共同体。外国的学术话语不再是唯一的主流,中国学者开始更多发声,建议《通讯》用对话和讨论的形式组稿。

复旦大学王球称《通讯》有光荣的传统,也会有美好的未来。提出《通讯》改为月刊以来,期刊质量仍在稳步提高。建议可以使用一些新媒体的方法,比如设置一些评选奖项、继续做好微信公众号,用创新的手段去吸引年轻学者。苏州大学谭力扬提出,纸质媒介因刊物的篇幅有限,是否可以尝试在线运营的“预印本”,以解决期刊出版周期过长的问题。

云南大学喻郭飞希望《通讯》进一步缩短审稿周期,并且能给投稿作者更多的反馈意见。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即使退稿,如果有详细的意见,对作者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青年代表周理乾、赖长生、黄远帆提到,《通讯》发表的文章类型和内容上都非常包容。目前国际通行双盲和全球性的审稿机制,采取严格回避制度。作者在综合学术期刊的平台发文相对更具有公平性。上海大学戴益斌、浙江大学白惠仁、中国人民大学田洁作为青年教师代表指出,《通讯》投稿和审稿对青年学者和大众读者都很友好,希望《通讯》能继续坚持这一立场并发挥引领作用。博士生代表项锐发言,表示很感谢主编和作者之间能有如此近距离沟通的良好渠道,建议进一步加强外审专家和同行评议方面的工作。博士生李安然提出了期刊定位于综合性还是专业性的问题,并希望更多了解《通讯》发表的文章类型。


《通讯》主编胡志强在认真听取了所有与会者的发言后总结说,《通讯》会加强外审专家库的建立,强化外审环节,提高稿件质量,欢迎有热情和专业素质的学者加入外审团队。再次感谢各位学者对《通讯》一如既往的支持,呼吁青年学者投身于建设《通讯》——我们共同的学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