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转识成智,向智慧出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智慧:历史与未来”座谈会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 2021-04-24   浏览次数 490

2021年4月1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智慧:历史与未来”座谈会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会议室隆重召开。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相关精神,践行学科交叉、智慧运用、适应国情、服务社会的时代要求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成立一个校级研究机构。中国智慧研究院将围绕“中国智慧”开展研究、传播、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打造跨学科平台。

文科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教授为中国智慧研究院揭牌。仪式由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主持。在随后的副院长聘任仪式上,吴瑞君教授、贡华南院长向现场与会副院长颁发了聘书。

在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的主持下,“智慧:历史与未来”座谈会随即举行

首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大哲学系童世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科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做了大会致辞。

童世骏教授对华东师范大学将中国智慧研究院由设想变为现实的努力表示感谢,并从跨学科研究、知识与智慧、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等角度充分肯定了中国智慧研究院成立的意义。童世骏教授认为,在中国智慧研究院的平台上,相关研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学科合作与攻关,能在知识研究的同时注重智慧探索,能在与企业、媒体等社会团体的合作中,走出学府,于实践中探索智慧,能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更宽阔的视野,利用中国思想资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的幸福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吴瑞君教授介绍了中国智慧研究院的酝酿和成立过程。吴瑞君教授指出,中国智慧研究院的成立有内外两层驱动力。内在方面,从孟宪承校长智慧创获的大学理念到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华东师范大学有研究中国智慧的传统,是中国智慧研究的重镇。外在方面,中国智慧研究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利用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此外,吴瑞君教授介绍了中国智慧研究院“四位一体”的研究目标:探源性挖掘(史料整理);原创性研究(在史料基础上的原创理论研究);传播性弘扬(在企业、媒体、社区等社会层面传播,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实践探索(期刊、丛书出版,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打造实践基地)。吴瑞君教授祝愿中国智慧研究院成为一个高端开放的研究平台、人才高地,为当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

其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教授介绍了中国智慧研究院近期研究计划。

贡华南教授指出,与研究院宏大的远期目标相匹配,我们制定了近阶段的研究方案,希望能与各位专家共同商量,使之既切实可行又不失理想。概括来说,近期研究包括包括具体形上学、佛道智慧、世界文明互鉴、数字人文等领域。具体来看,首先,通过对智慧说、具体形上学等当代中国智慧成果的翻译,切实落实让中国智慧走出去的愿景,比如,近期所做的冯契先生《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的外译项目。其次,通过“让世界了解中国”等项目,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到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之中。再次,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打造智能时代中国智慧教育的特色和亮点。最后,以智慧服务社会为使命,推动中国智慧研究的社会辐射工作,积极参与到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文化弘扬、文明交流之中。

朱承教授指出,为了实现学校预想的“四位一体”目标,近期将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学术研究。第二,智慧传播,包括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第三,智慧的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探索更好、更新的教育方法。第四,中国智慧的服务活动,参与决策咨询,探索把学术智慧变成政府决策的机制。朱承教授着意提出了“在建设中学习建设,转识成智,向智慧出发”的口号,指出希望今年做一个“中国智慧走出去与中外文明互鉴的路径创新研究”的课题,落脚于路径创新,研究在文明创新中的方法和路径。

刘梁剑教授指出,中国智慧研究院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面向计算机、心理、教育、中文、政治学、哲学等不同专业开放。中国智慧研究院之所以依托哲学系,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哲学本应不属于某一种特定的学科,而经过哲学熏陶的哲学系教师也往往具有跨学科的情怀和开放的精神气质。同时,刘梁剑教授强调,面对高远的研究目标,我们要一步步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不能忘记我们的目标。

此后,与会嘉宾积极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与政治学系主任吴冠军教授都表示,愿意通力协作中国智慧研究院的工作,大力支持中国智慧研究院的发展。文贵良教授指出了中国智慧研究院的两个特点:其一,在“新文科”理念下的跨学科研究;其二,与企业、媒体等社会团体合作。文贵良教授建议中国智慧研究院可以在数字人文研究与创意写作方面深入探索。吴冠军教授指出为了回应前沿学术研究,对时代问题做出准确反应,我们需要中国智慧研究院这种突破院系结构的学术平台。吴冠军教授提出了两方面建议:其一,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划;其二,要注意现代传媒,做好宣传,增强存在感、在场感,让学者与公众不断了解。

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张榕坤老师对中国智慧研究院成立表示祝贺与支持。郭晓东教授指出,智慧之学是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师范大学有非常悠久的研究智慧的历史,因此,华师大成立中国智慧研究院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郭晓东教授表示会尽其所能、全力支持,促进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深入合作,并祝中国智慧研究院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余治平教授指出,中国智慧研究院真正实现了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体现了思维方法、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余治平教授表示,作为“邻校”教师,愿意加强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在业务上的合作,愿意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将中国智慧研究院办好。郭美华教授对中国智慧研究院的邀请表示感谢,并指出,智慧之学不是与其余学科并列的一门学科,也不是各学科的综合,它表现的是一种生存方式,体现了思想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张榕坤老师建议中国智慧研究院可以多用英语做研究,避免翻译的中介,这样更能准确向外传达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社肖伟光先生、深圳沃美医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国才先生、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杰辉先生、上海莱帝科技有限公司刘千军董事长等与会嘉宾对中国智慧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其未来的发展表示大力支持,并基于自身经验、实践表达了对中国智慧的理解。肖伟光先生认为,中国智慧的研究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方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来推动各项工作。伍国才先生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以及未来愿景,就此而言,中国智慧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价值。伍国才先生还从道、势、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智慧对企业发展的意义。黄杰辉先生认为智慧研究应包括何为智慧、为何智慧、如何智慧等层面,智慧就是解决问题,应重视将智慧学说应用于现代化问题的解决。

中国智慧研究院下设跨哲学中心、哲学教育研修中心等多个机构。古秀蓉(教育学部)、蔡剑锋(哲学系)等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担任哲学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古秀蓉、蔡剑锋老师分享了教育哲学研究心得。古秀蓉老师指出,在哲学教育中要关注小哲学教育,即以儿童为中心的哲学教育,要避免儿童时期意义感、丰灵感的缺失,在儿童教育中,也要有哲学态度、哲学思维。蔡剑锋老师分析了当下学科教育的特点,如各学科之间分判严明、老师单向输入、纯以高考成绩为最终考核标准等等。在此基础上,蔡剑锋老师提出了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以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跨学科为特点,考核既重视结果也注重过程,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现,离不开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整体的努力。

与会嘉宾的发言引发了热烈讨论。会议最后,刘梁剑教授再次对各位专家的到来以及相关建议表示感谢,并祝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在学校、各兄弟院系、各兄弟高校以及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简单起步、迅速迭代,取得卓越成绩。

(撰稿:王晋卿)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

宗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是按照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相关精神,践行学科交叉、智慧运用、适应国情、服务社会的时代要求,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成立的一个校级研究机构,将围绕“中国智慧”这一专题,开展“中国智慧”研究、“中国智慧”传播、“中国智慧”教育、“中国智慧”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打造跨学科平台。

 

院长:贡华南(哲学系)

常务副院长:朱承(哲学系)

副院长:

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李先春(心理学院副院长)

政(教育学部副主任)

吴冠军(政治学系主任)

文贵良(中文系主任)

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郭晓东(复旦大学教授)

郭美华(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黄杰辉(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

秘书处:相凤(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