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齐心抗疫,云上书香丨《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导读

发布日期: 2022-03-28   浏览次数 10


 202232315:0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场原著导读活动如期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为线上活动,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的贾国恒副教授对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一书进行导读,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和我校哲学系百余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本次导读活动中,贾老师主要围绕着书中涉及的“演绎证成”问题展开讨论,分别就“演绎证成问题在本书的意义”、“演绎证成问题的历史发展”、“卡罗尔疑难的介绍及四点澄清”三个部分进行了介绍。

讲座开始,贾老师首先指出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其目标是希望从“意义理论”方面入手,对形而上学问题进行研究。在他看来,要确定一个“意义理论”是否正确,首先要对“意义理论”本身有一个清晰的看法,这种看法“将构成一座借以向形而上学顶峰发起冲击的大本营:本书的目标就是要搭建起这样一座大本营。”

达米特认为意义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理论”,即依靠逻辑常项对于逻辑规律进行解释,而对于“语义理论”的探究则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证成演绎规律”的问题。演绎规律的正确性是需要证成(justified)的。从“证成”方面来看,整本书隐藏着这样一条线索:要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就要从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入手,意义理论的关键在于语义理论,而后者的目的是要对演绎的逻辑规律的有效性进行证成,从而问题的关键就集中于演绎规则的证成。

在讨论“如何证成演绎问题”之前,贾老师首先对演绎问题进行溯源。18世纪中期,休谟提出一个著名的归纳问题。虽然休谟认为归纳推理是无效的,但他毫不怀疑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尽管如此,在休谟的归纳问题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演绎推理也类似地存在演绎问题。

苏珊哈克将演绎问题表述为一个二律背反:人们不能归纳地证成演绎,因为以无效的东西来证成有效的东西,这样的证成太弱了。同时人们也不能演绎地证成演绎,因为这样做显然是循环的。看来,演绎是需要证成的。

演绎证成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卡罗尔疑难。1895年,英国逻辑学家卡罗尔提出关于演绎推理无穷后退的一个新的难题,后人称之为卡罗尔疑难。卡罗尔疑难到现在为止已经120周年了,尚未得到合适的解决,甚至未得到合适的理解。

基于芝诺的阿基里斯追龟故事,卡罗尔设想阿基里斯追上了乌龟,但乌龟并不服输,因为在乌龟看来即使阿基里斯在这种比赛场合中可以跨越一段距离而追上乌龟,但他在另一种比赛场合却无法跨越一段无限延长的距离。

乌龟请阿基里斯考虑三个命题:

 A:等于同一个事物的事物是彼此相等的;

 B:这个三角形的两边是等于同一事物的事物;

 Z:这个三角形的两边是彼此相等的。

阿基里斯认为,只要接受AB均真,那么根据三段论就需要接受Z真。但是,乌龟认为,如果希望得到Z,就必须知道ABZ之间的联系C,即“如果AB为真那么Z为真”。然而,当C被作为前提而加入推理后,乌龟仍然拒绝以此推出Z,因为他提出还必须作为前提而加入ABCZ的联系D,即“如果ABC均真那么Z为真”。如此等等,以至无穷。

对于卡罗尔疑难,贾老师追问和澄清四个问题后总结:

 1、卡罗尔疑难挑战的是“推理规则为何有效”,而非“推理规则是否有效”。

 2、卡罗尔疑难的实质是由推理规则的层次扩张而导致的。

 3、卡罗尔疑难是一个理性问题,它的解决不应当基于经验事实。

贾老师把卡罗尔疑难的以往解决方案分为四类。

第一类方案,区分“因此”或“所以”与假言命题中的“蕴涵”,认为二者的相互代换导致了卡罗尔疑难。罗素、赖尔、金岳霖和涅尔夫妇都持有这种主张。

这类解决方案无法解决卡罗尔疑难。第一,虽然“所以”和“蕴涵”是两个不同概念,但这不能表明在推理和命题之间不存在等价和互推的关系。这一解决方案它们违背了语境统一原则。第二,这类方案没有触及卡罗尔疑难的关键。因为这类方案与卡罗尔疑难在推理上是互为逆否的,这就预设逆否律(α→β)(¬β→¬α)是有效的,而该推理规则却恰恰面临着卡罗尔疑难的挑战。

第二类方案则区分前提和元前提,或者区分前提和推理规则,代表人物有瑞斯、布朗和汤姆森。这类规则也无法解决卡罗尔疑难,因为它们只不过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说,由于“所以”不同于“蕴涵”,所以如果前者在推理或论证中被代为后者并且作为前提而加入该推理或论证,那么该推理规则就会被误为该推理或论证的一个额外前提。然而,根本不同于其他前提,这样的额外前提是元前提。

第三类方案是比较懒惰的方案,它们认为卡罗尔疑难不是严重的循环而直接承认它,或者像克里普克那样认为有些规则具有特殊地位而直接拒斥卡罗尔疑难。

第四类方案则试图从经验事实上来解决卡罗尔疑难。例如赖尔早期认为,一个人必须有智慧才能进行推理。但是,赖尔的这种早期论证是一种类比论证,是不成立的。因为一个人利用他知道的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所需的智慧,根本不同于一位棋手灵活利用他知道的策略准则进行下棋所需的智慧。后者是通常所谓的智慧,而前者则仅是一种推理直觉。

贾老师总结,这四类方案都预设了演绎的推理规则是有效的,这就无法深入到“推理规则为何有效”的元层次问题,因而都解决卡罗尔疑难。

贾老师简单提到,完全归纳可以用来解决卡罗尔疑难,因为完全归纳比演绎更基础,而完全归纳的保真和保假性恰好可以保证演绎规则的保真和保假性。

回到达米特此书,贾老师总结,整本书试图从语义学上证成形而上学的基础,但这个证成会导致循环的。这来自于逻辑常项和逻辑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最后,贾国恒老师与同学们就“语句的意义”、“如何理解逻辑常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图文丨蔡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