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新闻速递

哲学系举办第二十七期“思远”博士生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 2021-03-17   浏览次数 289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第二十七期“思远”博士生学术论坛于3月15日上午9点在人文楼210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华东师大哲学系副系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朱承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哲学系博士生梁潆心担任主持。本次论坛分为论文汇报、嘉宾点评两个环节。


 


15级博士生卢山汇报了其论文《〈孟子〉中的实践理性观念》。卢山在论文中认为,孟子通过“由果溯因”的方式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认为“不忍人之心”构成“仁义”与“仁政”的根据,“四端之心”的“端”就直观地表明了这一点。此外,“无恒产而有恒心”则表明,人尽管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而有感性,但是理性仍然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即便没有恒产也可以(甚至应该)拥有恒心”。最后,卢山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无恒产而有恒心”共同表明,理性具有独立于感性并主导感性的能力,而具有实践理性的涵义,蕴含着一个道德命令,“理性要主导感性”。“初(心)”、“本心”、“四端之心”,“不忍人之心”,“恒心”和“不动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同一实践理性。


17级博士生康俊辉以《论冯契、牟宗三关于智慧之思的两种直觉》为题进行了论文汇报。他在论文中强调,在牟宗三与冯契看来,认识论不仅要探究知识,还要探究智慧。文章谈到,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知识而不能认识智慧,而牟宗三与冯契认为,知识与智慧不可分离,人具有不同于感触直觉的关于认识智慧的直觉。所不同的是牟宗三进一步将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彻底化,由知体明觉之体用一源开出迥异于感触直觉的智的直觉,以“智知”物自身,亦以摄物归心的方式把握本体界的存在;而在冯契则是在现象与自在之物的统一互动及天人交互作用中,以与感性直觉为基础的理性的直觉,亦是在感触直觉与理性的直觉互动统一中认识“存在”本身的统一原理与发展原理,即认识自在之物的。不同于牟宗三智的直觉的先验性,冯契理性的直觉则是经验实践性的。


18级博士生董起帆汇报的论文题目是《从魏晋形神之辩视域重评陶渊明〈形影神赠答〉》。文章认为,魏晋形神之辩的展开为自然与名教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董起帆谈到,在曹魏时期,一种综合名实的形名思想逐渐兴起,在这种思潮之下,适合于贵族和门阀士族的道家养生论的思想广为流传。与之相反,嵇康形神之辩的思想就是从道家自然观的角度对这种新形名思想作出批判。而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名教与佛教的关系逐渐成为思想界讨论的核心问题,慧远提出“沙门不敬王者”的思想,表现出佛教与名教的融汇与区分,而其形尽神不灭思想正是沙门不敬王者思想的深层表达。文章进一步认为,陶渊明在与慧远的相互辩论中对此思想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具体而言,陶渊明运用“形”“影”“神”的三元结构来论证形神关系,同时也恰当地处理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虽然陶渊明用一种超越性的自然观念来界定“神”的内涵,但他并没有更加清晰的说明形与神的关系问题。而这一思想的具体阐发一直到范缜时才得以揭示。范缜在谈及形神关系时,认为“形神相即”。一个“即”字完全说明形神之间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这种“形神相即”的思想与陶渊明“委运任化”的思想有共通之处,至此形神之辩的问题得以总结,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在理论上得以和谐。


18级博士生段重阳在其《“由无乃一”:王弼对物的追问》一文谈到,王弼对物的追问虽然与“存在/是”相关,但是恰恰走向了一条不同于本体论/存在论的道路。他认为,本体论所发者为“是”,所求者为“一”。然而若以王弼看来,以“是”求“一”,不啻南辕北辙。段重阳同学认为,在王弼那里,无论是“形”的出现,还是“名”的设置,都意味着对“一”的背离,因而对“一”的寻求意味着对“存在/是”的去除。这要求“物”在变化中通过向自身之“形”和“名”相反的运作而实现自身,同时“一”得以显现,这就是“以无为用”。


19级博士生罗惠霞的论文《〈庄子〉自由秩序的内在理路——以天道论与人性论为中心》认为,关于《庄子》自由思想的内涵,学界多以主观精神境界和精神逃遁析之,如此,则自由只是精神层面的乌托邦和避难所,不免流于虚幻而无所依托。罗惠霞同学认为,进一步考察《庄子》自由秩序之思及其内在理路依据,可以看到《庄子》自由秩序是一种“合于天”而非“出于人”的秩序形态,且有其合理性根源:以其天道论之思为背景、根基和以其对人性的考察为基础。她认为,就前者而言,《庄子》接续了老子的“道——物”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由“天地——万物”的关系开出了“人道”秩序中的君——民关系,由“天道”与“人道”的主——臣关系沟通了“人道”秩序中的君——臣关系,而其背后隐含则是古典思想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世界的整全性理解和“道——气”两重本体性解读。就后者而言,“民有常性”、“民之德如水”和“人心惟危而不可系”的洞见为其自由秩序形态提供了人性论基础,使其自由秩序形态以君无为而民自在自为的方式得以达成。


朱承教授从论文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位博士生的论文一一作了细致、深入的点评。总的来说,老师认为,值得肯定的是各位同学的论文的思辨性都较强,对经典文本的诠释体现出了较强的文献阅读与理解能力,有的同学论文选题角度、选用的材料也很新颖。与此同时,朱老师也谈到,五位同学的论文也存在不同的问题。例如:论文的问题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文章的落脚点、意义或关怀尚不明确在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形式问题上,朱老师强调,虽然有的同学论文选用的材料具有创新性,但题目缺乏吸引力。此外,在谈到引文的处理、文章的逻辑、文章的主题等方面朱老师特别强调,要写作一篇合格的或者优秀的学术论文,首先,要注意避免过多文献综述式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注意化繁为简;其次,注意引文的处理要符合学术规范,要合理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文章的起承转合要具有逻辑性;最后,文章主题要鲜明并且要一以贯之,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不要过多赘述老师精彩的点评对各位博士生未来的科研创作提供了借鉴。


图文|荣新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