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哲学与生活” ——首届“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之哲学专场

 

202392014时,“哲学与生活”——首届“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之哲学专场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室、2105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参会同学分享汇报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设有两个分论坛。

论坛开幕式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李祥翔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发表致辞。

第一组分论坛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室进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李祥翔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苟东锋副教授受邀点评。第一位汇报论文的同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吴国梁,文章的题目是《<庄子·大宗师>的三重礼论》。文章认为在先秦百家争鸣中,礼是诸子百家共有的思想论争前提,《庄子·大宗师》也包含有“以礼为翼”、“知礼意”、“忘礼乐”三重层层递进的礼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儒家礼论的理解礼的新方式。

在点评环节,苟东锋老师先是称赞本篇论文的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思考也很有深度。随后指出学术界有着大量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章应该以此为背景,与前辈学者进行学术讨论,从而使得文章兼备“思”与“学”。文章主体部分也应该交待为什么会选择《庄子》、选择《大宗师》作为研究重点,还应当明确指出庄子论礼有何特别之处、是否触及到了礼这一公共话题的核心部分、庄子与儒家论礼的区别何在?文章末尾还应当进一步升华,结合哲学史提出更有意义的结论,点明本文在哲学史上能够推进哪类问题的研究。最后,苟东锋老师还就文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与吴国梁同学进行了商榷。

第二位分享论文的同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赖小龙,文章的题目是《石经<大学>阐微——以江右王学刘元卿为中心》。文章认为江右王学刘元卿基于对王阳明“致良知”的反思,通过诠释石经《大学》对为学工夫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以“诚意”为核心、将“格物”“致知”等问题纳入到“诚意”的阐释结构。这种阐释对阳明后学走向耽于虚而轻践履的“正念头”之弊具有纠偏作用,具有一定思想史意义。

在点评环节,苟东锋老师先是肯定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进行探索,但是标题的表述方式还需要加以斟酌。苟东锋老师随后指出,文章的开始部分提及了《大学》的版本问题,这会引起人们对于石经《大学》与他本《大学》有何异同这一问题的兴趣,但是文章最终并未回答这一问题。文章之后在讨论刘元卿对于《大学》的研究时提出其关注重点在于“诚意”,但之后的讨论还不够充分,也未能很好地分析《大学》以“诚意”为中心的义理架构与帝王学有何种关系。

第三位分享论文的同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余涛,文章的题目是《以“事”为视域如何可能?——对于“以事观之”进行哲学思考的观察》。文章认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哲学史的经典问题,过去已经有多种研究进路分别从物、心、言等视角探讨世界、人以及二者的关系。这些洞见均存在某些偏颇,故需要一种更为综摄且依然具有一定区分的新的哲学进路,这便是“事”为视域或者说“以事观之”的哲学进路。由此进路出发,文章提出了关于世界和人以及两者关系的见解,同时对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在点评环节,苟东锋老师肯定了本文具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随后指出文章的引入部分可以再加以修改,主体部分从哲学角度推进“以事观之”的研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哲学史的梳理,在总结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就文章总体而言,在写作思路上可以开拓新的阐发方式,不同部分的比重应当再加以调整。最后,苟东锋老师还就文中提出的“本然世界是否依然存在”的问题与余涛同学进行了商榷。

第二组分论坛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2105室进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生何欢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惠春寿副教授受邀点评。第一位分享论文的同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生杨小姗,文章的题目是《充足主义真的充足吗?——基于对充足主义“门槛问题”的分析》。文章认为目前学界对充足主义的关注还有待加强,进而从法兰克福对充足主义的讨论引出核心话题——“门槛问题”。最后,文章论文讨论了Liam ShieldsCrisp各自提出的尝试绕开“门槛问题”的方案。

在点评环节,惠春寿老师肯定了杨小姗同学对法兰克福门槛设定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同时也指出了文章中尚存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文章题目“充足主义真的充足吗?”中的第二个“充足”的指向性尚不明确。其次是文章的各部分之间在条理上还不够连贯,且每个部分在内容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文章在展开论述时也难免与前人的论述相重复,引入他人批评与问题的方式还会导致论文重点不够突出。最后,惠春寿老师重新梳理了论文的重点,建议杨小姗同学将文章核心以一种更加凝练、集中的方式体现出来,并且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

第二位分享论文的同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曹家慧,文章的题目是《外主体还是大他者——自我认同中脆弱主体的情动潜能》。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格里高利提出的“动情学”概念引出情动概念与情动转向问题;第二个部分讨论共情主体是何者的问题,比较了丹扎哈维与阿巴哈里关于主体问题的观点,进而提出自我认同必须作为共情主体的前提;第三个部分列出了一些当下现实主体的“不确定性”特征;第四个部分则提出了关于外主体和大他者的结论。

在点评环节,惠春寿老师指出本文在内容上引用了较多他人的论述,这就使得本文的风格近似文献综述。此外,文中有些内容的表述过于主观化,应当用第三人的视角来论述问题。并且,论文的题目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虑,使得论文题目与文章主体的内容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最后,惠春寿老师针对上述提出的几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

第三位分享论文的同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周锦熹,文章的题目是《谢林后期哲学与如来藏思想的趋近与疏远》。周锦熹同学先是回忆了查阅资料等筹备论文写作的过程,随后以一个“投票困境”的故事作为正式分享前的导入。文章比较了三个时期的谢林思想与如来藏思想,发现两者有相近的理论意识与困难并存在明显的趋近与远离,进而提出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比较理解西方存在论-神学与如来藏佛学的理论构想和基本差异。

在点评环节,惠春寿老师首先强调做比较哲学的研究存在一定难度,尤其要注意在不同的哲学思想间进行比较时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中间点。随后,惠春寿老师指出,本文的选题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考虑,尤其是要注意选题的现实意义,要让主观的、个人的论文写作进入到客观的、公共的共同体中。

当日17时,本次论坛闭幕式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2102室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李祥翔致辞。李祥翔回顾了筹备本次论坛的过程,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举办情况,并再次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表示感谢。至此,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与生活”——首届“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之哲学专场顺利闭幕。

文:李祥翔 何欢

图:何欢 王一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