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九点,梅勒教授为2023国际暑期学校的同学们带来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本次讲座以身份、语言和用心为主题,聚焦于中国传统的名学,从庄子的视角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名学做出了批判。
在讲座的最开始,梅勒教授不谈中国哲学,反倒介绍了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二十世纪的语言哲学在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在分析哲学还是在欧陆哲学中,都有许多哲学家关注语言。但是中国哲学并没有发展出类似的语言哲学,尤其是在先秦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思想家,却关注着一个与语言息息相关的概念:“名”。名学的核心关切是正名,具体而言包括了名与实的关系,还有名与形的关系。梅勒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的关切在于治乱,就这一点而言,名学与中国哲学的内部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名学关注的“正名”就是要调正语言内部(不论是形还是实)的秩序。
名学在实践上与社会治理紧密关联,尤其是在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中。他们将“名”与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并且言行符合“名”的要求,达成一种一致,即名实的一致。
由于引入了“名”与社会行为的一致性,梅勒教授向我们引入了他的哲学中的一个概念:sincerity。这个词可以被翻译成“诚”,但是梅勒教授在更狭义的意义上使用它。这里的诚关涉人的身份和自我认同,所谓的诚就是通过彻底、真诚地践行某些特定的身份,活出这些特定身份应有的样子。此处所说的身份是语境化的,比如人在家庭中是个儿子,而在学校中就会成学生。由于“名”定义了人的身份,对“名”的一致性的要求就规范了人的行为,它可以保证家庭生活、政治治理等等的秩序,从而带来和谐的社会。所以“正名”实际上成为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儒家诉诸义,法家诉诸刑罚。先秦的大部分学说体系中都有这样的机制。
然而梅勒教授告诉我们,道家,尤其是庄子,却跳出了这样名学的定式,追求一种不符合的名学。道家并不关注正名。这首先体现于道家最重要的概念并没有名。如“圣人无名”、“道常无名”,既然“道”和“圣人”的名都并不存在,那么名实的一致更无从谈起。其次,庄子提出对追求名声的批判,认为过于专注于追求名声这样的外在规定性,会导致一种存在性丧失。也就是说专注地求名反倒会损害自身的健康发展——这正是道家所反对的。第三,庄子认为不论是名实还是形名,都有内部的不一致性,因此追求绝对的名实相符是不可能的。《庄子》有言,“名者实之宾”。名作为宾词是变动的,变动的“名”由于是语境化的,永远不可能对人或者事的本质作出概括,因此对名的绝对相符是不可能的。
梅勒教授将庄子对正名的批判具体地深化到对儒家式的社会角色理论的批判上。教授首先区别了“扮演角色”(play the role)与“成为角色”(become the role)。角色扮演的心态实际上是儒家名学要批判的,他们会认为要通过“诚”(sincerity)完全地进入当下的社会角色中,也就是真正地成为这一角色,将之内化成自我的身份。而从道家思想的角度来说,“成为角色“就是伪命题。由于前述的名与实的内在不一致,”成为一个角色“,即使用名完全地规范人的实(或者说是本质)是不可能的。
庄子的思想表明了来自道家的、不同于中国传统名学的看待“名”和社会角色的看法。为了防止追逐声明的名教导致的存在性危机和对个人整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道家提出了一种取法于“道常无名”的思想。
为了具体阐述这种思想,梅勒教授给我们讲述了《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孙叔敖面对三次为令尹,三次被罢官,是如何“用心”才能做到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孙叔敖的智慧在于他能意识到做官罢官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不应为无法控制的外物烦忧。另外,他还认为不应当将自我认同系于外在的声名或者社会地位,如果人因为地位收到尊敬,那么这种尊敬在于地位而与为人无关;相对的,如果是因为为人而受人尊敬,那么是否有很高的地位也不重要了。
道家的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分离了外物与自身,强调了名“不常”、“物化”的一面,为人的心灵提供一种精神免疫力,以此医治社会的和人心的各种弊病。
梅勒教授使用英文给我们做完讲座之后,我系博士生Rory O'Neill用中文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辅助各位听众理解,并且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环节中担任主持。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诚”与sincerity的关系、庄子哲学中的名实关系、“无名”与庄子之“言”的问题与梅勒教授展开了探讨,梅勒教授深入浅出,结合先秦道家与宋明理学的思想资源,讨论了儒家与道家在这些问题上何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并分别对这些议题进行了解答,同学们也就梅勒教授的回答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同学们加深了自己对于庄子哲学视域下对名学重审的理解,梅勒教授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好的澄清。
《道德愚人》精读活动
下午两点半起,各个精读小组的同学们在助教的带领下进一步开展《道德愚人》的阅读。在前一日精读的基础上,各组主要围绕一些具体章节展开讨论,如“消极伦理”、“伦理和审美”、“哲学伦理学的傲慢”等章节,同时也关注到了一些具体的论证,如梅勒所援引的安提戈涅的故事来论述道德判断的冲突。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结合生活实际做出了阐释。另一方面,同学们也就最后一日的成果展示开始了准备,一些同学围绕暑期学校中的所思所想进行了交流,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信在最后一日的成果展示中,他们将展示出好的成绩。
文字|敖玥、章佳杰
摄影|敖玥、章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