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全球视域下的哲学中国”梅勒教授讲座与新书发布签赠活动


A Defense of Moral Foolishness: A Daoist View

 202377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全球视域下的哲学中国2023年国际暑期学校进入了后半程。著名汉学家、哲学家梅勒(Hans-Georg Moeller)应华东师大哲学系之邀主讲三次系列讲座。本次为第一讲,围绕其作品《道德愚人:置身道德高地之外》,,从道家哲学中“愚人之姿”的视角,探讨当下由道德评判滋生的各种纷争与议题。


梅勒教授以“道德愚人”这一概念的由来破题。它取自《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主人公塞翁选择悬置对“好运”和“厄运”的区别。梅勒教授认为,这种悬置的态度同时应该被应用于道德判断中,即不声称掌握道德知识,选择当道德愚人。

悬置道德判断源于对道德的质疑:道德能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吗?运用伦理道德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是可能的、必要的或者现实的吗?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梅勒教授引入了一些时事热点,如俄乌冲突。道德不能平息战乱的争端——道德非黑即白,而外交并非如此,价值取向的冲突会导致战争双方无法达成共识、也无法各退一步,它甚至会激化冲突。针对这种矛盾,梅勒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悬置道德,践行“最小的非道德性”,也就是选择成为道德愚人。

除了《淮南子》,还有一部道家著作在《道德愚人》的创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那就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有一个鸱鸮嗜鼠的故事,梅勒教授在讲座中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故事。鸱鸮嗜鼠是一个成语,说的是人与人的爱好各不相同,不同物种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梅勒教授在其中看到了更多:不同物种对“好的生活方式”的观点不同,如果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异己者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就会产生是非之争——如果说道德是关于好的生活方式的看法,那么道德感不仅没有解决争端,反倒激发人际争端。

以鸱鸮嗜鼠的故事为引,梅勒教授引出了《齐物论》中贤者王倪对道德交流的批评,王倪认为人不应该尝试获得道德智慧以解决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而应当从根本上杜绝关于道德的讨论和道德交流,因为这种交流只会导致混乱。只有杜绝道德交流才能促进社会和心理的健康,而这种健康才是道家关注的。

道家对道德有一种非常独到的看法。梅勒教授指出,道德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人的良好品格、或者是人的正确行为,又或者是如康德那样普遍的道德律。但是这三种看法都有失偏颇。人的个性品格与人的行为都不应当是道德规范的对象,而应当被纳入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描述性范畴中。为了说明这一点,梅勒教授为我们分享了神经-生物学家Sapolsky的演讲《The Biology of Our Best and Worst Selves》。该演讲旨在展示人的任何行为受到的不仅仅是当下的一个念头的影响,而是受到环境、激素、基因等等长达百万年时段的因素影响。因此对人的性格或者行为做出道德判断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不能解释行为后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而道德律的观点也有其局限性:它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康德式的伦理学错误地认为道德和自然科学一样有普遍有效的规律。

梅勒教授总结说,道德交流本身就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而新闻、媒体、政治都在深化这种差异。因此认为道德交流能够建立共同体、达成道德共识只是一种错觉。采取最小化的非道德框架,从道德叙事中脱离出来,才能建构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

在讲座的最后,各位听众也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反馈,向梅勒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如有人认为,即使道德叙事存在问题,它依旧在建立共同体、形成社会共识规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德真的应当被扬弃吗?就此,梅勒教授承认了道德的作用和一定范围内的益处,但是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道德即使有益,总体上依旧是低效的。非道德的态度可以达成更多东西:道德教育可以被非道德礼节教育超越。有听众引入了儒家传统的最小意义的道德实践,好奇道家视域下的道德愚人如何看待儒家伦理观。梅勒教授回应道,道德愚人反对的“最小主义道德”是一种全球化的普世价值。最后,有听众希望了解“道德愚人”是否是对于现有道德的一种境界上的超越,如冯友兰所讲的“天地境界”对“道德境界”的超越。梅勒教授否定了这种观点,指出他的道德愚人理论不希望成为一种超验的东西,而是脚踏实地的指导更健康的社会生活。


新书发布签赠及圆桌分享会

上午十点,大家移步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道德愚人》作者&译者新书圆桌分享会。《道德愚人》的作者梅勒教授、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增光与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女士出席本次分享会,副研究员Daniel Sarafinas、博士后Jordan Davis、博士生Rory O’Neill参与圆桌讨论。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主持。哲学拔尖培养基地2023国际暑期学校的同学们积极参与了讨论。近五千观众通过腾讯会议、哲学系微信视频号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刘佩英女士分享了她与“香江哲学丛书”的故事。作为一名二十多年的出版工作者,刘女士尤其偏爱哲学学术书籍的出版工作,她本人也正在修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博士项目。“香江哲学丛书”则是她亲手谋划与推动的系列丛书,自2018年起已计划出版二十余本,在两位著名哲学学者香港中文大学黄勇教授、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的支持下,以将港澳学者的学术成果在大陆进行系统与整体地引介为己任,鼓励三地学术交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本次《道德愚人》的出版也是“香江哲学丛书”第三辑出版工作的起点,刘女士感谢了梅勒教授在伦理学上的开辟工作,同时赞赏了译者刘增光教授冷静克制的翻译风格。

刘增光教授顺着刘佩英女士的发言,回忆了自己与梅勒教授之间的交往历程。在博士就读期间,他便翻译了梅勒教授的《<道德经>的哲学》,并发现了其中的许多哲学洞见。在王庆节教授的推荐下,他将梅勒的《道德愚人》被引介进入大陆,并用了大量时间进行悉心翻译。他指出,梅勒论述中的核心概念“消极伦理”(negative ethics)启发了他许多思考,并结合他对儒家哲学的研究讨论了其所思考的几个问题:(1)忠恕之道与梅勒“底线伦理”概念之间的联系;(2)孔子对人性非本质主义的判定对梅勒所讨论的“泛道德主义”问题的影响;(3)孟子中“窃父而逃”的故事与梅勒引用的安提戈涅的故事在道德判断问题上共有的困境;(4)二程“天下善恶皆天理”的消极伦理式的解读的可能。结合这四点思考,刘增光老师指出了将儒家哲学与《道德愚人》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性。

在圆桌讨论中,刘梁剑教授就儒家与消极伦理的沟通、全球伦理等问题与梅勒讨论,而SarafinasDavisO’Neill也分别就自己的阅读提出了道德的危险性、当代社交媒体中的道德问题等话题,梅勒分别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在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的提问得到了梅勒教授仔细耐心的解答,讨论氛围融洽热烈。报告结束后,众多师友与梅勒教授签名拍照留念。


《道德愚人》精读活动

下午两点,哲学拔尖培养基地2023国际暑期学校的同学们在志愿者吴宇昕的带领下,参观了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在一幅幅照片与一页页手迹中重温了冯契先生的一生,从“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思考到“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深刻洞见,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冯契先生积极而严谨的学术态度与高尚的品格。

在参观完陈列室后,同学们在丁宇、蒋周伟、吴宇昕、Rory O’NeillSuzanne MargretKrischan Reese六位研究生助教的带领下分为三组对《道德愚人》进行精读,主要围绕导言部分开展了讨论。在精读过程中,同学们一边熟悉文本的基本结构,一边根据讲座的内容加深对梅勒教授所探讨之问题的理解,并围绕非道德态度、道德与善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场面十分热烈。同学们在第二天的活动中也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道德愚人》的文本进行仔细揣摩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感悟。


文字|敖玥、章佳杰

摄影|敖玥、章佳杰、蔺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