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活动回顾|华东师大哲学系2023国际暑期学校Day3

发布日期: 2023-07-12   浏览次数 10


 20237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拔尖计划2.0哲学学科“全球视域下的哲学中国”2023国际暑期学校师生乘车前往诸暨市东和乡进行参访学习。

行走冯契故里,品味智慧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东和乡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此次暑期学校的重要行程之一就是前往冯契故里,重温冯契求学之路。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晋荣东的带领和讲解下,众师生漫步竹林小道,感受冯契先生思想的起点——人杰地灵的东和乡冯蔡村。众师生在冯契故里合影留念。

告别冯契故里,暑校师生前往冯氏宗祠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实习基地揭牌仪式。本次揭牌仪式由东和乡党委副书记徐洪鸣主持。

活动伊始,东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国钢致辞。陈国钢代表东和乡对暑校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为暑校师生介绍东和乡冯蔡村的基本情况。冯蔡村人文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在1600人的小村落中走出22位博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陈国钢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与东和乡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希望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新格局。陈国钢着重介绍了东和乡在教育研学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并期待暑校学生在实习基地中领会感悟哲学思维、积累收获实践经验,在游学中找到诗和远方。最后,陈国钢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致辞。刘梁剑首先感谢了东和乡各位领导对实习基地建设的大力支持,刘梁剑指出,东和乡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打造的实习基地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助力。冯契先生人生的起点在东和乡冯蔡村,终点在“智慧说”思想体系的形成。冯契先生的人生起点与终点达成契合,而这一契合就体现在东和乡的“和”字中。“和”的精神蕴藏在冯契的思想中,引领冯契的“智慧说”进入当今世界性百家争鸣的时代,并在与不同思想传统的激荡中迸发新的灵感与智慧。刘梁剑希望暑校学生能够在实习基地中走出象牙塔,切身感受基层治理的实践智慧。

致辞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郁锋与东和乡冯蔡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冯福才签订《华东师范大学实习基地协议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晋荣东与东和乡党委书记寿军岳、冯蔡村乡贤诸暨学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冯洪明共同为华东师范大学实习基地揭牌,开启校地共建的新局面。暑校师生共同见证实习基地的落成。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晋荣东为暑校学生带来实习基地揭牌签约后的第一堂课——“致敬青春:冯契的1915-1946”

首先,晋荣东教授为暑校学生简单介绍了冯契先生的基本情况。冯契原名冯宝麟,出生于1915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是华师大哲学学科的学术奠基人、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以及20世纪下半叶为数不多的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契先生的哲学成果包含“智慧说三篇”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和“哲学史两种”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研究论著。

接着,晋荣东教授带领暑期学生回顾冯契先生的生平经历。冯契出生于会稽山脉,求学于清华摇篮,问道于华东师大。他8岁上初级小学,12岁上高级小学,14岁考入杭州初级中学,得到了当时校长唐世芳先生的赏识,唐世芳先生也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时期资助冯契,达成了一段维持一生的师生情谊。3年之后,冯宝麟进入杭州高级中学学习,在数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所涉猎。1935年,高考后的冯契同时被南开大学数学系和清华大学哲学系录取。冯契选择了清华大学,接受了清华哲学系重视逻辑学和逻辑分析方法的专业特色;与此同时,他为“中国向何处去”而苦恼,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共产党员。

此外,晋荣东教授建议同学们在革命的背景中了解冯契先生的哲学,体会哲学与其经历的相关性。冯契在昆明时期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组织,从事宣传工作,并介绍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到云南各地中学任教,建立和发展党的工作据点。

最后,晋荣东教授期待各位暑校学生能够以青少年时代的冯契为榜样,自觉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早日成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熟悉东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以及具备文理交融的跨学科视野的未来哲学家。他期望暑校学生能够将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以时代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中国经验的哲学表达,勇于创造,不断开辟哲理新世界。

课程结束后,暑校师生前往东和乡和润爱心食堂用餐。东和乡和润爱心食堂为诸暨市首创,在基层治理服务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据东和乡党委副书记徐洪鸣介绍,东和乡人民政府密切关注乡里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以村为单位设立乡村食堂,为留守老人提供餐食服务。由当地基层政府牵头,在政府补贴、党员捐款和企业家反哺家乡的三重支持下,当地百姓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就能享受美味的饭菜。在爱心食堂这一创举中,暑校师生体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领悟到基层治理的实践智慧。


漫步养心谷,偕行智慧路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浙江分院揭牌暨开班授课仪式顺利举行

午餐后,暑校师生一行一同前往东和乡尧舜养心谷。谷中花木葱茏,山清水秀,同学们纷纷驻足拍照。

下午一点,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浙江分院揭牌暨开班授课仪式在聚贤堂如期举行。

首先,诸暨东和乡党委寿军岳书记回顾了校地双方对接筹备的过程,并代表东和乡党委政府对中国智慧研究院浙江分院的落成表示祝贺。从东和乡走出的冯契先生,以《智慧说》三篇奠定了以“智慧”为核心的原创性哲学理论体系。《怎样认识世界》一书更是在1960年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的批注与推荐。寿书记就冯契先生的哲学成就与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向在场听众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传承与创新。东和大地上有冯契先生的“智慧基因”,是诸暨市唯一的建制乡,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推进冯契先生的“智慧说”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发挥东和的独特作用,是亟待中国智慧研究院浙江分院破解的重要课题。二是引流与赋能。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解决问题,就是在赋能社会稳定与发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声音、把握发展的大势,从“中国到何处去”到现代化问题的解决,智慧应当与时俱进。在东和,“智慧说”与尧舜养心谷“养生、养心、养性”的理念与东和“和”的理念高度关联,有利于打开理性、辩证、向善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单位管理与个人发展更上一层楼。这些都需要中国智慧研究院浙江分院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实践”四项工作。三是希望与期盼。哲学是向希望敞开的学问。希望浙江分院能够推动智慧说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开发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研学内容,为东和乡的发展引流赋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智慧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上手法宝。

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在中国哲学界,提智慧则必提冯契先生,提冯契先生则必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是华东师范大学按照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相关精神,践行学科交叉、智慧运用、适应国情、服务社会的时代要求,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围绕“中国智慧”这一专题,开展“中国智慧”研究、“中国智慧”传播、“中国智慧”教育、“中国智慧”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研究平台。目前中国智慧研究院下设两个研究中心,“哲学教育研修中心”与“酒与哲学研究中心”。为助力中国智慧走出国门,后续还将设置“中华译场”等中心机构。中国智慧研究院以“智慧服务社会”为使命,把握时代需求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国家和地方政府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推动“中国智慧”研究成果的社会辐射工作,推动“中国智慧”转化为建设美好生活的现实力量,积极参与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文化弘扬和文明交流的活动。同时,贡华南院长勉励在场师生:不管是智慧的创获还是传播,都离不开青年学子的沉潜与激情。希望大家以“智慧服务社会”为使命,立足现实需求,推动中国智慧转化为建设美好生活的现实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与东和乡党委书记寿军岳代表双方签订了区域化党建联建协议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东和乡人民政府和浙江尧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校地企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为尧舜养心谷创始人郭水尧颁发中国智慧研究院浙江分院副院长聘书。

诸暨市副市长陈文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浙江分院揭牌。

揭牌仪式圆满落幕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教授以“从Knowing优先于BeingBeing优先于Knowing——诸暨三哲的思想传承”为题进行开班授课。

诸暨三哲”指的是金岳霖、冯契、杨国荣这三位一脉相承的诸暨籍哲学家。KnowingBeing是三哲思想的关键词,从Knowing出发思考Being也是“金冯学脉”的基本路数。

金岳霖的知识论态度与知识论研究有三大特点:其一,既研究逻辑、知识论,也从逻辑与知识论出发研究Being;其二,注重精神归宿,即“道”,如《论道》即是逻辑学、方法论与本体论的统一;其三,徘徊于意义与意味之间。

冯契的广义认识论主要关注四个问题: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或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人能否获得自由,或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

所谓“转识成智”,“识”以科学知识为主,“智”是智慧。“转识成智”过程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过程。其立足点仍然是继承于金岳霖的Knowing,但已经自觉地进入了对Being的讨论,既包含世界,也包含人自身。

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目前包括《伦理与存在》、《道论》、《成己与成物》、《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人与世界:以事观之》五本著作。此外,《认识与价值》是其重要论文集。“认识”以敞开世界为指向,也包括对人自身的理解。《道论》是“具体的形上学”的核心,第一版名为《存在之维》,即将Knowing作为Being的重要一维,而“道论”一名恰恰摆脱了“以西释中”的窠臼,而重返中国哲学的经典名词。这一思路扭转了Knowing优先于Being的传统,以Being为出发点展开运思。伦理学、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具体的形上学”思想系统的特征,“以事观之”是最能体现其内涵的方法论特质。

倘若在世界哲学的视域内观照KnowingBeing,我们会发现,从康德到海德格尔的转变能够与诸暨三哲的思想传承达成一致,而这一过程同样是寻找中国、重建中国的过程。康德认为,Knowing优先于Being,以“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为讨论的中心。而海德格尔用视觉性的“Da-sein”表达“人是什么”,他怕、他畏,以此在世,才会“好奇”、“惊诧”,才会“看”,会“知”。金岳霖的《论道》“寂寥无人”,而冯契的“智慧说”则走向了人与世界的互化,杨国荣则开启了成己与成物的并行与以事观之的眼界。

最后,贡华南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写作《知识与存在》时,自己已经开始尝试从人的存在讨论知识的限度。而在《味与味道》、《味觉思想》中,自己则从真善美理想的统一体走向了更具体的味觉思想者、有味的世界与味觉思想。同样作为“在世者”,视觉思想者往往感到好奇、惊诧、畏、怕,而味觉思想者往往感到安而不殆、信而不疑,进而玩味世界。在提问环节中,贡华南教授再次强调了诸暨三哲思想自身的复杂性,并点明味觉思想者与视觉思想者的关键差异在于认识世界的方式。


以冯契为榜样,融哲学入生活

冯契像落成暨华东师范大学实习基地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76日下午,暑校师生一行来到东和乡中心学校,与801班的二十名同学一起参与了冯契像落成暨华东师范大学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东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国钢首先致辞。在致辞中,陈乡长回顾了冯契先生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深厚渊源,向同学们普及了“智慧说”的基本知识。他强调,冯契像的落成,能够帮助东和乡中心学校的同学们以哲学家为榜样,建设向上向善、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华东师范大学实习基地的建立,能够帮助哲学系的理论成果走进校园,让大学师生与中学师生建立真诚的友谊。   

接下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王柏俊书记致辞,向大家介绍了冯契像的纪念意义,以及选择将冯契像落成于东和乡中心学校的象征意义:东和乡是冯契先生的故乡,愿冯契先生的哲学思想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诸暨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初明、东和乡党委书记寿军岳与东和乡中心学校校长冯柳共同为冯契像揭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诸暨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初明共同为华东师范大学实践基地揭牌。实践基地的建立,让东和乡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今后的交流与合作中相得益彰。

最后,顾如仪、刘小媛、刘方舟与蔺昱同四位同学以“穿越信息丛林”为主题,以“知识”的定义为核心,为东和乡中心学校801班的同学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哲学课。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助教的协助下各抒己见,有理有节,迸发出无数思想的火花。在讨论中,一部分同学展现出了相当的哲学素养,甚至能够准确地运用概念语言,令暑校师生大为惊喜。此外,同学们还了解了古希腊三贤的相关思想,并尝试用“知识”的定义考察了生活中的常见命题。课后,顾如仪同学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向801班赠送由杨国荣教授、刘梁剑教授、武娟副书记签名的《开端》丛书,向同学们入门哲学寄予美好的期许。

离开校园后,暑校师生在十里坪村代表的陪同下观看了东和乡与十里坪村宣传片,品味东南福地,和美之乡的文化底蕴,了解了十里坪村特色的“西路乱弹”,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十里坪村书记卓任翔以“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智慧”为题作专题宣讲。在宣讲中,在场师生了解到了十里坪村的曲折历史,感受到了十里坪村的沧桑巨变,体会到了基层发展的艰辛不易。

带着满满的收获与祝福,暑校师生一行在夕阳斜照下启程返回上海。

文字|刘小媛、刘方舟

摄影|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