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新闻速递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之道”第十一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 2020-12-07   浏览次数 234

 一、开幕式



2020125日上午9时,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厦门大学哲学系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和《思想与文化》杂志社协办的“哲学之道”十一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在闵行校区涵芬楼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陈灵犀老师,厦门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曹剑波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张会永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思想与文化》杂志社主编刘梁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以及来自厦门大学哲学系和上海地区各高校的青年才俊一同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杜春江主持


 

陈灵犀主任首先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老师和博士生同学表示热烈欢迎。陈主任强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博士生论坛是一个“品牌”项目“哲学之道”博士生论坛作为研究生院重点支持的精品学术项目,现已逐渐发展成国内哲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陈主任提到“哲学之道”博士生论坛在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思想的指引下,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增强同学们的学术底蕴、拓宽学术视野。最后,陈主任预祝论坛顺利举办。


 

曹剑波教授代表厦门大学哲学系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支持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青年学子的与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曹教授介绍了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办系历史和学科建设情况,并谈到博士生论坛在各位同学的人生与未来的学术生涯中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术讨论热烈、深入而不失和气。最后,曹教授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刘梁剑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思想与文化》杂志社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同时对一直以来大力支持“哲学之道”博士生论坛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表示感谢。刘梁剑教授指出,“哲学之道”论坛虽由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两校哲学系承办,但是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国的各个高校。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仍然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学子的参与。刘梁剑教授引用了孟宪承校长的寄语提出,“哲学之道”论坛亦要强调智慧的创获和品质的陶熔。最后,刘梁剑教授表达了对于广大学子的祝愿。



获奖学生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杨超逸发言。他首先代表全体与会的同学欢迎诸位老师参加本次论坛。杨超逸同学认为,可以借用《周易》中“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句表达他对华东师大哲学系的感受。华师大哲学系拥有一种刚毅坚卓的品质,同时有金岳霖—冯契学脉的传承,使得华师大哲学系有一种硬核的内在,即经由知识论通达本体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面对着理论内部更深辩护的要求,以及在历史中更易着的时代精神,华东师大的哲学既体现出理论本身能够不断变化的特质,也要求学习理论的我们有着将其化为方法、化为德性的自觉。通过这种变化的自觉,我们得以塑造自己具体而真切的自由,冀以实现“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最后,杨超逸同学对于本次论坛表达了衷心的祝愿,希望同学们都能收获满满。


二、主旨讲演



开幕式后,付长珍教授发表了题为《此心“安”处——论儒家情感伦理学的奠基》的主旨讲演。付教授指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书写方式和研究范式亟待转型,应该倡导一种伦理学研究的“厚概念”进路。讲演立足于直面生活世界的儒家伦理学,以“三年之丧”“孺子入井”等经典案例诠释为资源,从“何为安”“如何安”“安于何”等角度,重构了儒家情感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域,对“情感能否为道德奠基”、“良知与规范”等伦理学的核心议题,做出了儒家独到的积极回应,展现了一种儒家大伦理知识观。真正的伦理学总是面向生命、面向生活、面向人生的理论造诣和实践智慧。而活的伦理概念应该赋予道德以生命的灵魂,好的伦理生活是对道德本真生命的发现、呵护和践行。

付长珍教授在演讲结束后,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三、分论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实”分论坛下午一点在人文楼2114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婷婷主持,先后有9位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复旦大学博士生金翱汇报了题为“精神分析的雅努斯面孔——论阿多诺对精神分析的内在批判”的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胡顺汇报了题为“恐惧,还是恐怖?——论齐泽克资本主义批判的生态之维”一文,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生梁金烨汇报了题为“本体论突现的法则学刻画及其类型”一文,复旦大学博士生潘裕文汇报了题为“社会构形与历史时间——论阿尔都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阐发”一文,厦门大学博士生杨璠汇报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构逻辑及其启示——基于奥康纳和福斯特生态思想的比较”一文复旦大学博士生李思铭汇报了题为“论韦伯自我澄明原则的三重内涵”一文,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易美宇汇报了题为“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逻辑理路及现实启示”一文,复旦大学博士生肖玉飞汇报了题为“现代资本主义生命政治的批判:福柯与阿甘本”一文;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吴奇汇报了题为“论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基于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视角”一文专家点评环节,张会永教授就汇报者们的论文细节指出同学们的论文完成度很高,认为文章有新意,但需要对文章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应明确创新之处,也应该有自己的创造性重构。陆凯华老师把本场论坛的九篇文章进行分类,总结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反题”型,需要格外注意创新点在文本上的支撑是否牢靠。第二种是传统人物与前沿热点结合型,这类文章需要避免沦为“生搬硬套”。第三种是A+B人物比较型,这类文章要注意对人物观点的评价与相互比照。第四种是经典问题或者大问题型,写作这类文章一定要谨记在文章中不要轻易下断言。

 

 

“中国传统哲学的审视与发用”分论坛下午一点在人文楼2102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梁潆心主持,先后有8位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刘付华东汇报了论文“朱熹知行观重审:‘真知必能行’的知识论意涵及其论证”;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张望玉汇报了论文“孟子‘辟墨’的重要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韩雪汇报了论文“蕺山思想的定位之争——由恽日初与黄宗羲就《刘子节要》的争议展开”;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王雯雯汇报了论文“礼义与人性——《庄子·田子方》所见‘礼’与‘人’的关系展开”;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杨超逸汇报了论文“人事中的勇德与人道的能然之维——船山与朱子释勇德”;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蒋周伟汇报了论文“前笛卡尔的mathesis何以不导向技术危机?——以库萨、布鲁诺、拉米斯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的硕士生石林林汇报了论文“春秋新制的张力及意义——对‘崩薨卒葬例’的解读”;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杨小婷汇报了论文“差异教化观下的‘教者姿态’思考:一种《庄子》视角——基于啮缺在《庄子》中的五次‘问道’生发的讨论”。专家点评环节,谢晓东教授指出,同学们的论文选题是很有意义的,但应注意文章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同学们的文章大多较有新意,不过一些论文需要在逻辑架构上更加清晰。同时,谢晓东教授指出了文章的一些问题,如论文应尽量避免强烈的感情倾向而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进行论述。陈赟教授针对大家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点评。他指出要注意文章的切入点是否足以支撑整体的观点。陈教授指出首先应该要深入文本,在厘清文本结构的基础,这样才能呈现出文本的深层意义。对于同学们的论文,陈教授为其提供了新的参考材料和思考路向,他认为的论文写得非常细致,将其中的概念较为清晰地整理出来了,但某些部分的解释问题尚需明晰。

 

 

“西方经典思想的对话与阐发”分论坛下午一点在人文楼2105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田洁主持,先后有9位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复旦大学的博士生高诗宇了题为《法律是自足的吗?——论哈贝马斯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吸取和批判》的报告;厦门大学硕士生方玄子了题为《纯粹美德理论下的智慧观》的报告;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宋佳慧了题为《善与恶的共居——论康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Willkür的结构》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文杰了题为《知识论视域下的反运气直觉与运气的本质》报告;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崔丽俐了题《意向性:对象化或非对象化?——列维纳斯与“法国现象学转向”》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李雁华了题《当代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能动性问题》的报告复旦大学的博士生谢声远了题目的论中的自然主义谬误——论摩尔对目的论的批判的报告;厦门大学的硕士生林玉玲了题为《风险社会视域下科学传播中的认知不正义》的报告;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周厚翼了题《思想—影像:晶体剧场的一个明证》的报告曹剑波教授对论文的写作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文章的摘要应规范表达,要摘论文的要点;其次,要尽可以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注意搜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及引文要严格符合格式要求,避免出现虚假引用;最后,论文写作最终是为了能够发表,在投稿时,要严格根据目标期刊控制字数,严格按照刊物的格式要求等。另外,他肯定了同学们提交的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笔流畅,结构合理,但是需要扩充一下文中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注意中文写作中英文名的翻译规范性,需要对文中某些重要的概念进行相对精准的澄清,便于读者能理解。姜宇辉教授分享了自己一些感受:他认为同学们的论文都具有理论趣味,也是非常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而且论文行文流畅,比较清晰。姜教授建议同学们就论文相关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他认为同学们的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论文中可以尝试增加一些背景性的知识。

 

四、闭幕式


2020125下午五点半,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哲学系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和《思想与文化》杂志社协办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之道”十一届博士生学术论坛闭幕式顺利举行。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杜春江担任主持人,他首先对与会专家和博士生同学在这紧张而充实里的一天里的认真探讨表示感谢,对同学们满满的收获表示祝贺。闭幕式上厦门大学哲学系张会永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致辞,获奖学生代表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刘付华东发言。


 

张会永教授提到,经过一天的讨论,同学们和老师们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学术兴趣非常广泛,研究的领域靠近学术前沿。同时,同学们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是精准而到位的。张会永教授热情邀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明年在厦门大学相会,参加下届的论坛。最后张教授对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了衷心感谢,也对会务组全体同学表示感谢。


 

陈赟教授在发言时,首先对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们表示感谢,本次“哲学之道”的论讨,是一次增益学问、切磋琢磨的难得机会。陈教授指出,由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哲学之道”论坛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为同学们提供了学术锻炼的平台。他希望大家能够在“哲学之道”上继续前行,也希望同学们开开心心、奋发有为,走哲学之道上前行。



刘付华东同学在发言中首先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哲学系等为广大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让同学们能够打破自己所在的小圈子,进入到大圈子中,而这个大圈子就是一种学术共同体,同学们相聚于此就是要讨论“哲学之道”以及“如何问道”。刘同学认为,中国哲学的智慧是有别于西方的客观真理的。中国哲学的智慧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命当中,作为一个展开的过程。刘同学也认为上午付长珍老师所提出的“心安”是一种重要的参考维度,给予他很大的灵感,认为“问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求得“此心安处”。最后,他再次对参会的老师和同学表达了谢意。


随后,参与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杜春江同学在主持闭幕式时指出,参与论坛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哲学,而这本身就是对哲学的一种德行的诠释。期待下次的相聚,一同追寻知识,探求智慧!

 

                                              /杜春江、荣新茹

/金雯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