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杜梅:阳明后学的礼教精神

发布日期: 2023-06-09   浏览次数 10

202367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系列讲座”第九讲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成就陈列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职博士后杜梅老师主讲“阳明后学的礼教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担任评议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洪澄老师担任主持。线上线下一百余位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杜老师以邹守益为主要抓手,切入该主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示其礼教精神:首先,通过探究邹守益家族伦理的观念,可见其敬宗尊长的礼教精神。其次,通过探索邹守益家族伦理的实践,可见其爱民亲人的礼教精神。最后,透过审视邹守益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可见其行道守道的礼教精神。

首先,杜老师对阳明后学特别是江右王门以及邹守益的生平做了简单介绍,指出江右王门从一传弟子开始就重视道德践履,并非一味流于空谈。邹守益一生仕途多变,“禄食之日,不满一纪”,遭一次贬官,两次革职。然而,他仍在庙堂之外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邹守益对传播阳明心学思想有重要贡献,讲学不辍。在为官为学的人生历程中,邹氏注重后天的工夫践履,如修建书院、制定乡约、积极讲学等。其的工夫践履与基层社会的治理、基层百姓的教育教化息息相关,并在其实践中体现出礼教精神对其工夫践履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就家族伦理观念及其敬宗尊亲的礼教精神而言,邹氏坚守敬宗观念,遵守古礼和宗法制度、尊敬祖宗。后者格外表现于大礼仪一事,他对世宗尊奉其生父为皇的做法表现出坚决反对的保守态度。这种态度截然区别于王阳明本人及其他阳明学者(如黄绾等人)。邹守益强调敬宗的观念首先源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其次也与地域文化中对宗族古礼的重视。尽管他反对世宗的想法,却体现了自身对忠君之礼的坚守,也是发挥本心,知行合一的表现。

就家族伦理实践及其爱民亲人的礼教精神而言,邹氏尊敬父母祖先,爱民亲人,不断挖掘个人内在力量,发挥个体的精神价值。除了为官期间的政治举措,邹氏还会在居家期间行丈量、立乡约、创书院、行善举。上述举措都关乎世道人心,关乎天下治平。他的践履工夫也渗透于社会基层百姓,践行先师王阳明“觉民行道”之旨。

邹守益的家族伦理实践并非局限于个人家庭、邹氏家族之中而具有家国统一的情怀和兼济天下的理想,因此其家庭伦理的践履工夫既落实于居家治理安福的践履中,也落实于为官任上,首先表现为“以礼教人,以仁爱人”。以礼教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蒙学而言,邹氏效仿阳明虔台之教,聚广德童子习诗礼;就生死而言,他在《丧祭礼要序》一文中强调传承儒家传统的礼俗(如《礼记》),警惕佛教影响祭祀传统,以先王之礼指导仪礼规范。以仁爱人则主要表现他对丈田惠民的坚守、修族谱谱序、制定乡约、积极讲学、行善举五个方面,渗透着阳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精神,表现出了重实笃行的品格。

就家族伦理影响及其行道守道的礼教精神而言,邹氏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后嗣与门人做出了榜样。其后嗣强调慎独,以独知为良知,这与其“戒惧说”是统一的。其门人则以“戒慎”治学勉力,讲学不辍,敦风化俗。

杜老师在总结中指出,邹守益的主要成就与贡献在庙堂之外,具体表现为以阳明学为核心的讲学活动和乡族建设实践。通过讲学等教化实践,邹氏以礼敬先贤作为精神指导,以家国一体作为价值观念,以天下大同最为理想追求,引导家族及家族成员修养身心,因而其家族伦理观念呈现出浓厚的礼学精神。

在评议环节,朱承老师指出,上述报告内容丰富,材料详实,但仍有可改进的空间。对此朱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需要明确讨论礼教精神的边界问题,对研究的主题加以自觉反思;其二,对于礼教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可以结合阳明心学或礼教思想的背景对其加以理解,以邹守益为个案,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其三,对邹守益的材料分析尚停留在描述层面,可将礼教思想与其生平经历相互联系,使之生动化,并加以逻辑化、层次化的串联,总而兼顾其可读性与严谨性。

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图:吴国梁

文:蔡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