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张能为:“希望”论题的提出及其思想理解——走进后期伽达默尔重要学说

发布日期: 2023-06-04   浏览次数 10


 2023530日,由“中国诠释学”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涵静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诠释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二期)”第二讲《“希望”论题提出及其思想理解——走进后期伽达默尔重要学说》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安徽大学张能为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牛文君副教授主持,众多师生于线上共同参与、讨论。


在本次讲座中,张能为教授指出,“希望”问题是伽达默尔晚年的重要思想,围绕这一概念,对伽达默尔后期的希望之思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回应学界对伽达默尔的相关批评。张能为教授从促使他思考“希望”问题的两方面因素出发引出主题:首先,伽达默尔注重历史性,因而部分学者认为他缺乏海德格尔的未来性,要以此对其进行补充。张教授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尚未充分认识到伽达默尔后期对未来性维度的强调。 其次,近些年,“希望”问题成为哲学中的热点话题。布洛赫提出了“希望哲学”,把希望置于本体论中,这也引发了张教授对伽达默尔哲学中是否存在希望问题的思考。

接下来,张能为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希望何以成为哲学论题,何以成为晚年伽达默尔最重要的学说或唯一论题——“人的存在不能没有希望”; 第二,伽达默尔从存在论、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与生活世界三维度呈现“希望”之思;第三,未来取决于如何被我们所决定,伽达默尔哲学指向“希望”并着力于使之具体化实现。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张能为教授首先介绍了“希望”在西方文化史上的起源。“希望”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之中,但希望问题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希腊哲学中,这是因为希腊哲学是理性的哲学,诉求对宇宙万物的普遍性与不变性的追求,从而缺乏时间性的维度。只有在黑格尔及其之后的哲学家那里,历史性的、信念性的精神才与希腊逻各斯精神真正结合起来。自此,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不仅包含着过去、本质的维度,也包含着未来的维度。希望问题得以广泛地进入哲学视野中,是得益于现象学的成就。现象学将存在问题与存在之显现完全统一起来,对时间性维度上的希望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时间性分析中,他指出,此在是“现在-过去-未来”的存在,而未来是时间性的重点,“未来先行于此在自身的存在”,自此,希望问题便与存在问题相融通了。

此外,张能为教授提出,宗教信仰是后现代解释学争论焦点所在。布尔特曼提出信仰会带来人的新的自我理解和认识,在基督教的末世论中蕴含着期待和希望,因此,期待和希望使未来成为此时此在的发生。而布洛赫明确强调人的动态性、过程性,提出了乌托邦哲学,建构一种希望哲学。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如贺麟、叶秀山、张世英等也有人提出了希望问题。伽达默尔在其生活中感受到人类的危机与实践哲学的沦丧,提出“人不能没有希望地活着”。这将希望不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个学说提出来。

在第二个方面,张能为教授认为伽达默尔以三个维度呈现了希望之思。这三个维度是此在存在论、解释学实践哲学、人的生活世界和未来变化。以此在存在论的角度来看,“希望”作为人的此在的存在论结构要素被理解,希望具有理解之存在论意义。存在问题绝非仅仅是知识性的本体问题,而是与此在之“此”相关联的意义问题 。意义作为未来性的希望就蕴含于人的此在之中,由此,希望成为了此在的存在要素。由解释学实践哲学角度来看,“希望”本质上是实践哲学的普遍反思的“理智理想”,它以实践理性被具体化规定。张能为教授认为,人类之存在需要实践哲学做根基,而实践的理智理想就是实践哲学的未来目标。在生活世界这一角度,张能为教授指出“希望”是“生活世界”状况的未来可能改变、构想与创造,是希望的理性规定的现实化满足与实现。需要注意的是,伽达默尔所谓“希望”是方向性的、整体性的,而非明确的、内容性的希望。通过以上三个角度,张能为教授指出,伽达默尔既不认为希望存在于信仰中,也不认为希望存在于人的内在情感中,而是认为希望存在于哲学之中。希望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

以上三个角度的探讨表现出伽达默尔希望之思五个方面的特质:(1)将希望内在于人的此在存在本身。希望作为人的生存论结构要素,是一种在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理解;(2)希望是人关于世界存在和人的行为意义的整体性的普遍反思,是一种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的共同性目标;(3)希望不是个人的、特殊的、具有具体内容规定的,而是普遍性、整体性的反思筹划与未来性的想象,但同时,伽达默尔并未忽视希望在生活世界的应用性问题;(4)希望问题与人存在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相统一,不构成与历史性非此即彼的冲突;(5)希望问题蕴含着自由,唯有自由才保证人的存在之希望。

在第三个方面,张能为教授提到,在伽达默尔看来,人们总是能意识到尚未的希望,关键却在于如何使希望作为人的此在的要素得到满足与实现。伽达默尔不断地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其他可能性。实践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生活的反思,而实践理性能够使生活充满意义地构成,解释学实践哲学不仅要解释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更要在未来性层面上为人的存在与行为意义提出基于实践理性反思的普遍性、共同性思考,解释学的重要任务是能够让人期待其他的可能性。


在随后的问答互动环节中,张能为教授又对“未来哲学与希望哲学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辨析,进一步澄清了希望哲学的内涵。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撰稿:吴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