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张建军:偶然性的逃逸与捕捉:广义逻辑真理观及其解悖功能

发布日期: 2023-05-18   浏览次数 10


2023515日,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建军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作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23场暨逻辑与规范系列讲座第10讲“偶然性的逃逸与捕捉:广义逻辑真理观及其解悖功能”。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与规范研究中心晋荣东教授主持讲座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留华教授、贾国恒副教授、郝旭东副教授、魏宇老师等线下线上共计100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会议。

张建军老师首先对华东师范大学逻辑与规范研究中心的建立与发展表示祝贺与支持,他认为在冯契先生的“两化”(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学说中,规范居于规律与方法的中介地位,是“两化”的关键要素。进而,张老师阐释了本讲座的主题:本次讲座所关注的“偶然性”关系到我们对宿命论的态度,如果我们不支持宿命论,而想要保留“偶然性”,就需要解决“偶然性逃逸”疑难,而正规模态集合论悖论正是“偶然性逃逸”疑难的当代形态。从正规模态集合论悖论的研究中引申出的基于实体-实体关联与实体-属性关联之区分的广义逻辑真理观,不仅可以使该悖论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为解决一系列悖论性或类悖论性疑难提供新的指针。在本次讲座中,张老师聚焦于运用广义逻辑真理观去解决克里普克“物理必然性”疑难。


讲座的第一部分,张老师首先澄清了何为克里普克“物理必然性”疑难。克里普克持模态本质主义立场,他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背景下通过严格指示词与非严格指示词的区分,反驳了蒯因等反本质主义者认为本质主义不可理解的观点。克里普克认为物理必然性陈述不存在偶然性,可能具有最高程度的必然性,但他对此信心并不十足,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将之作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早期也持模态本质主义立场的普特南曾经试图对物理必然性疑难进行回答,但他的回答实质上消解了“逻辑必然”与“非逻辑必然”的根本界限。而模态本质主义的要义恰是既要承认“逻辑必然”,还要承认“非逻辑必然”。因此模态本质主义在此处于自我解构的状态。最终普特南选择拒斥形上的必然性,从而拒斥了模态本质主义。而克里普克则终身都是坚定的本质主义者,但他及后继者都未能就“物理必然性是否是最高程度的必然性”这一克里普克之问给出进一步解答,说明该问题的研究始终处于困境之中。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老师引出了物理必然性陈述的“双重语义”。张老师指出,要为模态本质主义辩护,除了“必然性”,还需要讨论它的矛盾概念,也就是“偶然性”。他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狭义“可能”概念的澄清定义了亚里士多德型偶然以及莱布尼茨型偶然,并用二阶谓词逻辑工具对这两种偶然定义做了形式刻画,这两种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都是“有条件矛盾”,并说明两种偶然概念对于后面的讨论都是适用的。模态本质主义既反对宿命论(不承认偶然性),也反对反本质主义(不承认必然性),也就是说它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正规模态命题逻辑、一阶谓词逻辑和公理化经典集合论是现代逻辑的三大基本工具。但是当我们把正规模态命题逻辑和作为一阶理论的经典集合论结合时,却会使我们得到“所有关系皆必然”的宿命论式结论,这就引申出一种现代版的“偶然性逃逸疑难”——正规模态集合论悖论。在解决该悖论的过程中,张老师引出了“实体-实体关联”(entity-entity connection,简记为Ce-e)与“实体-属性关联”(entity-attribute connection,简记为Ce-a)的根本性差异。

张老师认为,任一陈述都具有Ce-eCe-a双重语义。集合论中把属性“外延化”,把所有关系都化归为实体与实体的关系,这构造的就是Ce-e关联,Ce-e关联是不可能具有偶然性的。Ce-a关联则关乎到:一个集合诸多为其元素共有且仅有的特征属性,究竟对于该集合的元素是必然还是偶然的问题。我们亦可把这双重语义分别称为“外延语义”和“内涵语义”。张老师认为区分Ce-eCe-a意义重大,我们在演绎逻辑中把Ce-a划归为Ce-e的做法,尽管提供了演绎有效性的外延化根基,但遮蔽了二者的根本性差异,而这正是造成正规模态集合论中“偶然性逃逸”的根本原因。厘清Ce-eCe-a的区别有助于重新捕捉“偶然性”。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野,只有在Ce-a层面上才是有意义的。只有捕捉到偶然性,模态本质主义才能得到有意义的阐释。

讲座的第三部分,张老师给出了化解克里普克疑难的方案。他首先基于Ce-eCe-a引入和阐释了广义逻辑真理观:凡是能够表征逻辑必然事态的陈述均属于广义逻辑真理,而从逻辑形式上即可判定其表征逻辑必然事态的陈述则属于狭义逻辑真理。张老师认为,广义逻辑真理观的提出可以重塑逻辑主义理念,因为集合论定理化归为狭义逻辑真理的努力虽已失败,但从广义逻辑真理的观点看,或许可以为集合论的逻辑资质提供新的说明。

继而,张老师阐释为什么基于Ce-eCe-a双重语义的“广义逻辑真理”理念的引入,可以为克里普克物理必然性疑难提供基本的化解之途。他认为克里普克忽视了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的区别,在逻辑形式上,“=”是一个典型的Ce-e联结词,而克里普克讨论的是物理必然性陈述在现实可及世界的真,而不是在逻辑可及世界的真,他所关注的应当是Ce-a语义。至此,张老师认为我们可以在两个面向上有条件地回答“物理必然性是否是最高程度必然性”问题:其一,若认为“最高程度必然性”就是逻辑必然性,那么,需要从物理必然性陈述的双重语义来看: 从Ce-e外延语义来看,如果陈述为真则其即为广义逻辑真理,因而表征的就是最高程度的必然性,但不独物理必然性陈述如此,任何真陈述的外延语义都是如此; 而从其Ce-a内涵语义来看,物理必然并不是逻辑必然,即物理必然性并非最高程度的必然性。 其二,在依据Kripke可及关系框架所建构的正规模态命题逻辑的一系列系统中,以S5系统所刻画的必然性为最高程度的必然性。而从人类理性和科学思维的直觉考虑,无论是刻画逻辑可能性的逻辑可及关系,还是刻画物理可能性的物理可及关系,都应当能够满足S5对可及关系的要求,因而以“穷尽可能”为特征的(经典)逻辑-数学法则或广义物理法则,都隶属于这种意义上的“最高程度”必然性,这或许正体现出了Kripke认为物理必然性是tout court(径直)必然性之原始意味。这两个面向上的有条件解答,都可以使克里普克式模态本质主义思想摆脱困境而归于融贯。

讲座结束后,在晋荣东老师主持下,参加讲座会的老师们围绕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张留华老师认为,本次讲座使得等词问题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这与等词是否逻辑常项的长期争论密切相关。张建军教授澄清:弗雷格早期认为等词表达的是等号两边名称的关系,但后期他明确放弃了这种说法,转而认为等词表征的是对象的自身同一。蒯因在前期和后期关于类实体观点的根本性转变,也是对等词的性质持续研究的结果。哥德尔则一再强调等词是一个逻辑常项,充分表明等词是外延化之根。针对张留华老师提出广义逻辑真理观如何与逻辑真理的先验性等传统观念相协调的问题,张建军老师回应:先验性是狭义逻辑真理的性质,非狭义的广义逻辑真理的判定是后验的,至于把表征逻辑必然事态视作逻辑真理的基本性质,这里预设了克里普克式的实在论。凡是刻画实体-实体关联的陈述,如果其为真,其所表征的就是逻辑必然事态,因而也是广义逻辑真理,这与传统的狭义逻辑真理观并不冲突。

魏宇老师则特别提到讲座中涉及的蒙塔古“算子观点”的重要价值。针对魏老师提出的正规模态逻辑K公理和必然化规则直观上何以产生悖论的问题,张建军教授回应:在克里普克那里,K公理和必然化规则是普通理性人模态直觉的刻画,他认为还要加上T公理。偶然是拿基本的模态词定义出来的,现在模态逻辑系统中可能与必然可以相互定义,但张老师本人主张从可能出发来定义必然更加合理。他表示同意克里普克的想法,K公理和必然化规则再加上T公理,是我们理性的基本法则。但我们把它们加到集合论里面就成了产生宿命论的“魔杖”,因而需要设法解决偶然性逃逸疑难。

针对贾国恒老师提出的有关Ce-eCe-a之分的解题功能问题,张建军教授回应:现在各种逻辑系统的模型论基本都是集合论语义,我们把实体-属性关联外延化为实体-实体关联,遮蔽了内涵语义,但我们以往没有充分警觉到这个事情。而实际上任何陈述都有内涵和外延双重语义,双重语义的区分可以帮助解决偶然性逃逸疑难这样的困惑。主要是要把握到,外延语义没有偶然性可言。引入Ce-eCe-a区分后,不仅可以解决克里普克疑难,还可以解决古典的亚里士多德的海战疑难。据王浩先生所说,在晚年哥德尔那里,对外延语义和内涵语义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只关注到外延语义,就遮蔽了实体-属性关联,这实际上也是罗素悖论提供的根本教训。依据哥德尔晚年思想,关于实体-属性关联的内涵语义,对于求真思维实际上更重要的,因此,他希望学界能更多地关注与研究哥德尔晚年对“概念(内涵)逻辑”的探索。

针对晋荣东老师提出是否任意陈述都有双重语义的问题,张建军教授澄清:双重语义的确是普适的,任意有真值的陈述本身都有双重语义。在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三段论中,他的原始形式中的两个中项,一个指谓属性,一个指谓实体,典型地混淆了Ce-eCe-a,但幸运的是因为词项变元的发明,这个问题得以回避。直到布尔代数,大家才清楚地认识到词项变元的纯外延实质。任意找来一个命题,它都是有双重语义的,比如大家考察的确证难题“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和“所有非黑的都是非乌鸦”,基于外延语义二者是等价的,但确证后一个陈述并不能确证前一个陈述。这是因为,我们实际上所关心的主要不是Ce-e而是Ce-a,即是否所有乌鸦都有“是黑的”这个属性。哥德尔晚年关注“概念逻辑”实际上也就是探讨实质地刻画Ce-a的逻辑,所以他对康德-黑格尔-胡塞尔传统上的“哲理范畴逻辑”做了大量研究,这也是我们所谓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这或许才是探索偶然性与必然性等Ce-a内涵语义的逻辑领地。晋荣东老师最后也就此回应指出,讲座中所强调的可及关系语义学使可能性的把握“相对化”,也具有浓厚的辩证意味,是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杨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