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杨大春:从“无语”到“物语”——视觉中心论还是声音中心论批判?

发布日期: 2023-05-17   浏览次数 10


2023512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第十六场于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如期召开。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杨大春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从‘无语’到‘物语’——视觉中心论还是声音中心论批判?”的学术盛宴,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主持讲座。

杨大春教授长期从事现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当代法国哲学的研究,对梅洛-庞蒂、德里达、福柯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讲座伊始,郁振华教授简要介绍了杨大春教授的学术履历,充分肯定杨教授对法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的突出贡献,非常赞赏杨教授长期在欧陆哲学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取得的成就。

讲座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杨大春教授就自己的九部著作《拯救与沉沦:克尔凯郭尔的精神哲学研究》《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身体的神秘:20世纪法国哲学论丛》《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话语的力量:20世纪法国哲学论丛》《福柯的当代性思想研究》之间关系的逻辑梳理,它们表明他目前的学术思考既有延续性,又在不断推进。

第二部分是杨大春教授的主题发言。杨教授依据时代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对西方哲学史进行分期,认为观念主义、精神主义和唯物主义分别体现了早期现代哲学、后期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杨教授以他多年来都在进行的这一思考为基本背景,以德里达关于逻各斯中心论的界定和批判为起点,进入到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杨教授认为,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论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理性中心论,二是声音中心论,三是欧洲中心论或种族中心论。理性中心论突出“光”和“看”:“光”是理智之光或自然之光,“看”则是精神看或者说是理智直观。这其实表明,理性中心论是一种视觉中心论。德里达批判声音中心主义,列维纳斯批判的却是视觉中心主义。真正说来,在前现代哲学和早期现代哲学中,视觉中心论和声音中心论是难以区分的。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批判表明,“看”和“说”强调的是同一性,“听”和“写”则导向他异性。列维纳斯对“听”的关注显然是在声音中心论内部进行的一种调整,转向了主体的“被动性”,而德里达对“写”的强调则走向了“游戏性”。

在杨教授看来,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实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再到主体形而上学解体的演变,也因此存在着从关注“神性”到关注“心性”,进而关注“物性”的转变。“心性”有纯粹心性和不纯心性的区分,纯粹心性偏向“神性”,不纯心性杂有“物性”。在早期现代哲学中,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透明的镜子,“心身二分”导致语言成为“心语”,其实是“无语”,因为纯粹的心或纯粹意识是虚无,而且除了扮演工具角色,语言可以说什么都不是。在后期现代哲学中,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半透明的镜子,它依然是心语,但“身心统一”导致语言包含无语与物语,或者心语与物语的张力。在当代哲学中,语言丧失了表达的功能,它是完全不透明的,或者说它就像万物一样自说自话,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其实是万物都在参与的语言游戏。在笛卡尔那里,“我们”清楚分明地表达思想和观念;在梅洛-庞蒂那里,“我”结结巴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福柯那里,“它”喋喋不休地述说着不知道什么东西(管他谁说,管他怎么说,管他说什么)

第三部分是交流问答环节,牛文君、张小勇、徐竹等老师就讲座中的具体问题,分别从经验论话语中的语言学转向和以触觉为本体感觉的知觉新向度等角度,展开了学术对话和思想碰撞。讨论环节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十二点,才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文稿|曹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