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哲学系举办“哲学+教育”项目实践导师聘任暨少儿哲学研修营活动

发布日期: 2020-12-08   浏览次数 958

 

2020122日下午1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教育”项目实践导师聘任活动在闵行校区一教110教室举行。华二附中附属初中党总支书记李新城,南京泰晤士学校校长李康华,上海燎原双语学校课程总监李筱彤,上海平和双语国际学校课程中心研究员,儿童哲学项目负责人颜志豪,海富金太阳幼儿园园长郑国英,华东师大开放学院党委书记赵健,教育学部古秀蓉、刘学良,开放学院赵孟仲,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哲学系系主任助理郁锋副教授,哲学系团委书记兼办公室主任陈霞老师等,以及哲学系少年儿童哲学研修营营员们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主持。

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哲学系关于“哲学+教育的设想,并从活动概述、校际合作、未来设想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第一期少年儿童哲学研修营的开展情况。第一期研修营通过线下讲座与线上探究进行理论学习,前往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进行实地观摩,同时还开展了教案设计、哲学戏剧创作、游学、参赛、对话访谈等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最后,刘梁剑教授从项目理念、建制、种子教师培养制度化等方面阐述了关于该项目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将继续践行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理念,把卓越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从哲学专业教育拓展到少儿教育阶段,服务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最后,刘梁剑教授向到场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继续得到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指导与支持。

本次“哲学+教育项目还得到了学校国际教师证书项目办公室及开放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开放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赵健代表国际教师证书办公室向我系哲学+教育项目实践导师聘任仪式表示祝贺,对哲学+教育项目的教育意义及价值表示了高度肯定。赵书记认为,在当前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下,哲学作为爱智之学,有责任为各门学科及超学科的智育提供更多的学术启发;基础教育的所有教育教学,都需要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教师提升教育的反思能力方面得到哲学的润泽,因此哲学+教育项目的探索,将在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方面展开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空间。

华二附中附属初中党总支书记李新城首先回顾了近几年华二附中附属初中与哲学系在线上线下开展的教师讲座和具体课程方面的合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向大家展现了哲学的教育功能,并表示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这样的合作。他认为,随着未来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多元化发展,儿童哲学教育的需求将会加大,儿童哲学的发展前景向好;希望这些课程可以让哲学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同时也给予了教师们启发并提供新的指导。

随后,举行了“哲学+教育”项目的实践导师聘任仪式。开放学院党总支书记赵健教授和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分别给李康华、李筱彤、颜志豪、郑国英、古秀蓉、刘学良、蔡剑锋等七位实践导师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七位实践导师分别上台和营员们见面,分享他们多年来从事儿童哲学教育的体会。 

南京泰晤士学校校长李康华表达了自己对于哲学的喜爱,他认为哲学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领域,是生命之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自由,而不是束缚。哲学可以帮助儿童找到生命的意义、理性的自由,并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这也是对儿童进行哲学启蒙的意义。

上海市燎原双语学校小学课程总监李筱彤老师讲述了自己对于哲学及哲学教育的切身感受与体会。李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并指出,自己做哲学、做教育的初心,是希望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培养更理性的公民社会而行动。她认为,所有的问题最后都会归结为哲学,哲学应该是回应、解决时代问题,承担起时代使命。教育的启蒙之责和哲学的超越性和现实关怀相结合,恰恰是回应时代的一种方式。课程始终是途径与方法,做课程最终都是为了人本身,我们应该把人放在课程之前考虑,一切课程设计都是为了人,从人出发又回到人本身。在做任何课程之前需要先思考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老师们的教育哲学理念以及落实会真正决定课程的生命力和张力。哲学教育要落实到实际中,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它需要好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做为载体去真正落实。

上海平和双语国际学校课程中心研究员、儿童哲学项目负责人颜志豪老师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以及所见所思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儿童教育的体悟。颜老师提到教育内卷化的时代问题,而在他看来哲学具有反思性等特质,能够回应现实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关怀。随后,颜志豪老师分享了他的“弯路经验”,他提到教育应该从“教”转化为“听”,应该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而在他们那里就有哲学。而“哲学+教育”项目提供了一个倾听孩子的良好平台,能够让大家有更多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推动哲学研究与儿童教育的双向发展。

海富金太阳幼儿园园长郑国英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接触儿童哲学和从事儿童哲学教育的经历。郑老师回忆在刚接触和了解到儿童哲学时,就被儿童哲学所吸引,联想到自己的孩童时期和教育经历,反思了教育中儿童的所思所获所需是否有被倾听的问题。在投身儿童哲学教育之后,她切实感受到了儿童哲学教育优势并分享了在实际教学中儿童哲学对儿童成长教育的作用和家长的认可度在不断地提升。她认为做儿童哲学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感是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得到的,希望大家都能够亲身地践行儿童哲学并珍惜这样的践行机会。

教育学部古秀蓉老师通过一首小诗传递了她对儿童哲学的理解和感悟。首先,儿童哲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在关注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培育健康人格。其次,儿童哲学关注儿童是因为儿童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的智慧正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再次,对于儿童哲学,我们虽然可以有一些功利的期望,但是更多是体会团体探究,互帮互助,投入思考,更新思想的美好过程。最后,古老师认为,儿童哲学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项目和现下的一种潮流,而是一个切实地化育生命的实践过程,也是帮助教育者返回初心,走近儿童的哲学视界的一条必经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哲学学校联盟秘书长刘学良老师结合自己的治学和教育经验讲述了儿童哲学的重要性和儿童哲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力的重要性。刘老师认为学习哲学最后会面临两条路,一是向上的理论研究,二是向下的实践展现,通过教育来实现对人的教化同样是哲学功能的展现。结合自身的求学过程,刘老师认为现在教育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阻碍了学生对一些学科的学习,需要用哲学思维对其进行优化,而儿童哲学将教育和哲学结合在一起,刚好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随后,他认为儿童哲学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学生的思维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对同学进行提问引导来推动课堂的进行。很多的公立学校其实是非常需要哲学的,哲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蔡剑锋老师从“哲学+教育的项目的具体实施谈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哲学+教育这个项目集齐了多个要素,包括一线教育,高校教研,教学评价等,要素非常齐全,这是项目日后能够推进的重要因素。其次,在教育领域,从前是评价先行,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但是儿童哲学这个领域我们没有一套已经成型的评价尺度可以参照,所以就需要通过实践,一步步摸索。最后,蔡老师表示非常期望能够通过资源、平台分享等方式与大家共同促进儿童哲学教育的发展。

随后,举行了哲学系少儿哲学研修营第一期结营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团委书记、少儿哲学研修营负责人陈霞老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为少儿哲学研修营第一期营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哲学系第一期少儿哲学研修营营员代表尹紫涵向大家分享了她对于研修营及儿童哲学的所思所感。首先,她谈到了在第一期参加少儿哲学研修营的切身体会。对她而言,研修营作为是一个探究团体,在这里不仅能够认识、了解儿童哲学的内容,同时也获得了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提升。她提到在儿童哲学的探究团体中,能够尽情地思考与发问,安心地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与观点,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想法。随后,尹紫涵同学分享了在参与儿童哲学研修营后对儿童哲学的看法。在这里,她用“打开”一词作为关键词来加以说明,既要打开自己,也要打开“儿童哲学”,要以更广阔的格局来思考儿童哲学,而不是为儿童哲学设限。另外,她认为儿童哲学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是需要高质量内容的充实与走向实践的,我们应不止于理论,只有在真实的实践中,在了解具体的儿童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真正的、合于儿童本身的儿童哲学,才能输出更实在的内容。最后尹紫涵同学向营员们提出了希望与号召,希望营员们不只是学习儿童哲学,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地践行儿童哲学。

第二期少儿哲学研修营新营员史锦宬同学讲述了对儿童哲学的理解和期待。他认为,儿童哲学更像是一种技术、一种活动,具有开放性、团体性、实践性。儿童哲学需要进入到师生共同体中去进行思考和平等的交流,学会表达和倾听。同时,儿童哲学也能够承担育人的社会功能,实现哲学的社会价值。他希望能够在研修营中和大家共同探索,一起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最后,少儿哲学研修营第二期新营员们分小组开展了破冰活动。营员见面会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共三组,每一组有一个谈话促进者和记录者。在见面会上,小组成员进行了自我介绍,讲述自己来到研修营的目的,分享对儿童哲学的理解,提出各自的困惑和对未来参与儿童哲学活动的期待,并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进行了深度思考。

图片:蒋阳杨

撰稿:冉洁洁、顾如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