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哲学阅读季  研究生学术论坛

哲学系成功举办“哲学之道”第六届博士生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 2018-06-25   浏览次数 162

2018年6月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哲学系承办、《思想与文化》编辑部协办的“哲学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第六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行。本论坛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术论坛品牌建设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陈灵犀、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的30余位博硕士参加论坛。

此次论坛共收到校内外论文40余篇,经专家组审阅,23篇论文入围本次论坛,并从中选取了15篇作为汇报论文。这些文章涉及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此外,本次论坛邀请到多名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汇报活动的点评嘉宾。论坛共分为四个部分:开幕式、论文汇报、圆桌会议和颁奖典礼。

上午九点,“哲学之道”·第六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哲学系2102会议室隆重开幕。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陈灵犀首先致辞。她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的双重使命,而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本次论坛,旨在加强高校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跟踪学术前沿,为全国哲学理论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博士生发表学术观点,开展学术争鸣,收获学术成果,构建学术共同体。她希望各位研究生严谨求实,畅所欲言,共追知识真理;拓展视野,探索前沿,共攀理论高峰;奋发进取,不断创新,开拓学术领域。她期待通过这次论坛,学术精神在思辨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创新能力在交流和研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院校友谊在交往中得以巩固和升华!

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对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各位研究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她指出,本届论坛以“哲学之道”为主题,意在激发博士生关注当代社会,发掘哲学价值,激励博士生发现实之问,创哲学之思。她期待着各位研究生论坛讨论中,进行智慧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她衷心希望各位能在此收获新的友谊,成为学术路上的同行者,在哲学之道上携手并进。

论文汇报分为三场,上午一场,下午两场。参加第一场汇报的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孙绍勇、华东师大汪兵、章含舟、黄家光和黄兆慧等五位博士生,由我校博士生王子廓主持,五位博士生依次发言,发言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法兰西思想评论》执行主编邓刚对本场五篇论文作了详细的点评,并分别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论文汇报的第二场于下午一点开始。参与第二场汇报的有上海交通大学张靖杰、复旦大学关素华、华东师大程能的、卢山、雷达等五位博士生。本场论文汇报由我校苏晓冰博士主持。汇报结束后,陈乔见老师对五篇论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点评,并就相关问题与汇报人进行了讨论。第三场论文汇报有上海社科院的董起帆、复旦大学的刘勇、华东师大刘龙、谢牧夫、安谧等博士生,本场论文汇报由我校王泽春博士主持。发言完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蔡志栋从一般意义上,对五篇文章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说明和建议。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这一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胡国庆博士,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论文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术,虽不能立竿见影的改变世界,但却是时代所需;做学问虽需“坐冷板凳”,但却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信仰。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焱硕士,从“自由问题”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尽管西方思想家推进了以“如何”为特征的“超验”实存路线,但西方仍未有效利用或有意遮蔽实存论路线。对此,要通过重新思考马克思在实践生存论意义上,强调的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的统一之路,来展开多元文明之间的深入对话,以走出西方实存论困境,推进自由体验。关复旦大学素华博士则立足于王安石的法治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王安石作为一名立足儒家、吸纳法家的思想家,在他那里法和刑是一个层面的概念,而法度包涵道(道家的自然天道)和法两个层面,在法度和人的关系中,法度是一个更原则性的存在,而这正是构建现代法治社会所可以吸取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颁奖典礼上,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蔡志栋、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鲍永玲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刘教授首先对本次学术论坛进行了高度评价,指出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现代中国哲学超越二级分科而从广义上进行哲学研究的研究进路,代表了当前中国人哲学研究的新路向、新趋势。哲学作为一门“说道”的学说,首先是阐述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进而导向做哲学的三个本源性方面:一为生活世界,即马克思主义之实践世界;二为本体秩序,即打造一种万物为一的状态;三为与经典对话,在细细玩味、品味经典中实现有味者和品味者共同融合的真理空间。刘教授进而指出研讨的方式是一个共同思考、相互激发的过程,对于哲学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方式,这也正是本次学术论坛的目的之所在,即立足古今中西的面向,在共同思考、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使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哲思共同体。

 

(文|江刚、黄兆慧、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