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术之光  思远博士生交流论坛

哲学系举办第五期"思远"博士生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 2017-12-18   浏览次数 101

2017年11月29日下午,由哲学系研究生会举办的第五期思远博士生学术论坛于哲学系2105室圆满举行。该论坛以促进博士生间学术交流与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为主旨,前期已成功举行四期,在系内师生间留下了良好口碑。此次论坛邀请了《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李孝弟老师作为点评嘉宾,16级博士生陈小阳担任主持,整个活动采用主题报告、提问交流与嘉宾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以及我系众多博士生参加了此次博士生学术论坛。此次论坛的三位主题发言人分别为宗教学16级博士生周菲菲同学、中国哲学15级博士生徐昇与刘龙同学。

    周菲菲同学发言主题为《从龙树中观是否“虚无主义”引发的思考》,她的发言从叶少勇先生将龙树的“中观”判做“认识论虚无主义”及其引发的争论讲起,并进而指出叶先生的观点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与引起争论之缘由,接着她将雅斯贝尔斯的“中观说”诠释与叶先生的诠释在诠释路径方面进行了对比,最后试图从诠释学角度将龙树的“中观”说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性交往”理论进行对接。

    徐昇同学的《论牟宗三如何说不可说》从牟宗三应对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挑战谈起,逻辑实证主义代表维特根斯坦早期提出从“命题”角度区分“可说”与“不可说”,依此,道德、宗教、美学等不可经验证实之物皆属于不可说之领域,形而上学的谈论因而是无意义的。牟宗三从主体角度对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之领域一一“说之”,为其形而上学做语言哲学层面的阐释。发言最后指出了牟宗三此种阐释的意义与其局限。

    刘龙同学的《从张履祥对陈确<大学辩>的批评看清初思想界的新朱子学转向》指出明末清初时陈确在《大学辨》中提出“信诸心”与“《大学》非圣经”之说,张履祥吸收朱子学的理论资源对此提出激烈批评,认为陈确之说是认本心为习心,认人欲为天理,他的批评导致了一种去形而上学化的新朱子学的出现,由此刘龙同学得出结论,张履祥为清初新朱子学思潮与礼教思想兴起的先驱。

    汇报完毕后,进入此次论坛的交流阶段,三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激发了在场同学的踊跃提问。围绕发言主题,现场同学展开了激烈而又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论坛的交流环节结束后,来自《上海大学学报》的李孝弟老师就三位同学的论文一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现场带来的十几页点评笔记让同学们感受到他的认真、细致。就着论文点评,李老师向现场同学讲解了论文写作相关注意事项,首先他指出一篇论文的题目应简明又具有吸引力,能确切反映文章内容,摘要则需简洁、凝练,文中使用概念要严格界定,观点内容需前后一致;其次他提到一篇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提出问题这步最为重要且最难,需要我们在撰写论文前看大量的相关资料;最后李老师还谈到论文的语言表达应清晰、流畅、简洁,避免使用翻译语体及不合中文习惯的长句结构。李老师的点评与讲解诚恳而又生动,引人入胜,内容直扣当下同学们关心的论文写作问题,在场同学纷纷表示非常受用。

    在现场同学的热烈掌声中哲学系第五期思远博士生学术论坛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