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哲学阅读季  爱智者系列讲座

活动回顾|原著导读之《道德经》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19-04-14   浏览次数 71

活动回顾|原著导读之《道德经》顺利举行

2019410日星期三下午1点,校文化项目哲学阅读季之哲学系原著导读系列活动第三场暨大夏讲坛在涵芬楼一楼大厅成功举办。哲学系贡华南教授为现场同学带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的领读。讲座由大夏书院副院长万姗姗主持。

活动伊始,贡华南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道德经》成书的相关背景。和以往将《道德经》视为“轴心时代”思想文化之基础的主流观点不同,贡教授一方面认为应当把商周时期业已成型的诗书礼乐传统和春秋时期齐桓晋文之流推广发扬的形名事功思潮作为诸子百家的基础,另一方面教授也指出,《道德经》在整体格调上与上述两股思潮处于同一水平,且有坚决超越二者的立场。

其次,贡教授推荐了适合阅读《道德经》的几大版本,包括河上公和王弼注疏的通行本以及刘笑敢先生的版本等。同时他建议也可尝试将通行本与考古发掘的简帛版本相结合,进行文本的阅读。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特质内涵,贡教授提炼了全书中的核心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重点的介绍与解读。他认为,“道”是全书当仁不让的最重要概念,他通过援引《道德经》多处对于道的描述,点出了“道”的两大特点——独立性,即道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说完全独立自主,无以复加;创生性,即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万物皆由道生而成。另一个重要概念则是“德”。他认为,德的内涵,就是得道为德。万事万物均可得道而有其德,关键在于如何得道。贡教授指出,得道需要通过“无”。这个“无”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无规定性,也不是“有”的缺失;相反,它正是有方向的创生,使一物成为一物,使一人成为一人。贡教授认为,通过面对无、欣赏无,能够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养成包容一切的胸怀,最终使得本性完满。这也正是《道德经》中“朴”、“素”这一组重要概念的涵义。它们代表着未分化的、充实的自然之性;亦是实现独立自主之价值的重要尺度。

为了更好地说明“无”,贡教授特地介绍了《道德经》中的两种具体的实现“无”的方法——“无为”和“尚柔”。他运用生动的类比和详实的援引,将无为、尚柔等方法背后揭示的包容一切的态度与要领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同时再现了《道德经》描绘的理想世界图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贡教授总结这十二个字,认为全书的立场,就是进入天、地、人、物的大视域,实现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理想。

最后,贡教授简单介绍了阅读《道德经》的几项原则和方法,并与在场同学进行了互动,就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解答。本次原著导读活动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余涛,图/李文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