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哲学系举办“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专题探讨活动

发布日期: 2020-10-22   浏览次数 188

1021日下午3点,闵行第一教学楼113教室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刘梁剑教授组织哲学系研究生新生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专题探讨活动。

刘梁剑教授首先对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进行了讲解。学术规范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剽窃。引用著名学者陈康教授的一句话,就是“人我分清”,分清自我和他人的观点就是基本的学术规范。学风建设,引用费孝通的一句话:“力图创造出一个跨越文化界限的’席明纳’。”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学习结成共同体,反过来说,共同体也是学习的方法体。


随后,博士生钟翠琴做听风,听学风的引导性发言。钟翠琴首先通过与风有关的词组引出对风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既有感性直观的,也有富有文化意蕴和内涵还区别了物质的风精神的风,并引用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对进行了论述。听风是要以风化人,这一点体现在诗教和乐教之上;闻是为了近道。提出,听这种由外而内的切近自身的方法和视这种有边界和距离的方法之不同。同时,听的特点恰恰和施教相互塑造、相互修正的特点是一致的。这也可以启发我们对学风的的思考。


接着,20级研究生们在班长和促进者的引导下分成了七组,由促进者带领大家,以感兴趣的哲学家或者哲学流派为切入点,对学风问题、哲学风格问题进行了讨论。七位促进者:王婷,杨超逸,戚路佳,尹紫涵,李月华,何雨洋,李文煜。


第一组讨论了喜欢的哲学家、哲学对个人的影响对学风的认识。组员们一致认为学风要有学派支撑,学派内部要有理论,理论需要继承,需要和实践结合,否则哲学就失去了根基。

第二组讨论了大哲学家们的特点他们往往关切生命,关注现实,总结实践。由此又衍生出对哲学的严谨性、开放性以及体系性的讨论。他们还对方法、视域和风格进行了区分。

第三组主要通过讨论感兴趣的哲学流派来切入学风问题。组员们对哲学强调简明和清晰是否会丧失哲学意蕴、逻辑的重要性、哲学的大众化和哲学的功用,阅读原著以及文献综述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最后还提到可爱者和可信者的区分将整个问题进行了升华。

第四组讨论了他们对学风的认识和感受和如何形成自己的学风。组员们认为不仅要在学习中向不同老师学习,也要认识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五组组员们认为学校的学风是在生活中进行亲身体会和感受的,并指出科技哲学研究者往往推崇实事求是、求真的态度。

第六组从学科兴趣和自身的爱好出发,谈论了对哲学的认识。组员们还谈论了未来想要达成的学术风格,认为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着重对现实、社会与文化的关怀,从自我过渡到社会,形成个人风格。

第七组谈论了各自喜爱的哲学家以及对他们的影响,同时还谈到学派和学脉的不同。组员们认为要传承学脉但也要集众家之长,即要向大哲学家学习也要体现自己的理解。


最后,刘梁剑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总结实际上是新问题的开端。他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第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好哲学?第二,我们最初带着惊异走近哲学,在以后的哲学学理化探究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惊异?第三,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刘教授认为,不同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哲学是带有个人特质的;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可以促进哲学的学习;哲学既是纯粹的探究,也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哲学思维和哲学修养的训练对实践有益

 

 

摄影:任慧杰

撰写:马辰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