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德性会带来好生活吗?——陈嘉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列演讲(二)

发布日期: 2015-06-08   浏览次数 458

2015525下午,在我校闵行校区外语学院3楼报告厅,陈嘉映教授主讲“德性会带来好生活吗?”。讲座由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教授主持。

在此次讲座的开场白中,郁振华教授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对这个题目有过思考而且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但同时又让人十分困惑,怎么将这样一个问题带入哲学的反思中并得出一些让人接受的结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在随后的讲座中,陈嘉映教授首先提到,今天的讲座并不是从伦理学概念开始探讨,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即常识谈起,一想到这个题目我们就自然地想到许多例子,这些例子不仅不能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恰当的结论,相反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模棱两可。正义战胜邪恶和好人应有好报经常被我们置于心中,但另一方面我们感觉好人过着悲惨的生活有时正是出自他的好品质,最后我们又看到坏人某些时候确实会遭受惩罚并且有德性的人也可以有好的生活。那么,德性和好的生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陈嘉映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中挑出两种极端的例子与哲学中的两种主流看法相对应,一是德性本身就是好生活,二是德性作为手段使得我们获得好生活这一结果。前者从苏格拉底开始,到斯多葛学派直至康德的绝对律令,后者以功效主义或功利主义为代表。陈教授指出,这两种思想里的德性与好生活都是相互分离的,前者的问题在于好生活好像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因为没有人生活只是为了德性本身;而后者的问题是德性一旦成为手段,在某些时候德性也就不具有德性的特征了,如我们把爱情当做婚姻的手段的时候,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陈教授认为,好生活应当理解为古希腊语εὐδαιμονία一词,即“良好生活”。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正是持这种看法,良好生活就是既有德性又要生活得好,而这正是古希腊人所追求的卓越,虽然他们有时会强调在命运的笼罩下即使有德性的人也不会有好生活,但这可以解读为德性本身就是对追求良好生活的回报。如尼采所说,比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更像希腊人。把好生活理解为良好生活,那么德性乃是良好生活的部分。从人自身来考虑这个问题,德性与好生活就处于一种张力之中,这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来理解。如一个人具有勇敢的品质,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他的勇敢在程度上不是相同的。陈嘉映教授强调,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这种看法与古希腊人的生活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讲座的后半段,陈嘉映教授集中讨论古希腊人的生活是如何与亚里士多德称作明智(明慧、实践智慧)的德性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人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乃是人对自身和生活的自知和自治,所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追求怎样的德性,知道哪一种德性是适合自己的。勇敢作为一种德性并不是在概念上与懦弱对立,而是相对于懦弱和鲁莽处于中道的位置,因为真正的勇敢作为一种实践智慧是因人而异的。一旦生活开始,德性与好生活的关系就处于变动之中,德性成就好生活意味着我们能够自知自明地去选择德性与好生活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关系。明智之中包含着后来伦理学中所讨论的德性中“知”的一面,但明智之“知”乃是一种对自我的通透的了解。,古希腊人崇尚的是有德的好生活,德性包含于好生活。陈老师把这种知称为自我通透,而每种不同的德性对于在不同人追求美好生活所占的分量也不同,这取决于每个人对自身和世界的了解。

在提问环节,陈嘉映教授回答了部分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最后,郁振华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讲座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撰稿人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