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人文漫谈沙龙:传统报刊会灭亡吗?----新媒体视野下的对话

发布日期: 2014-11-24   浏览次数 309
 

1120日晚于人文楼5403冷战研究中心,由兰心哲学社、青年史学社所共同举办的本学期第二次人文漫谈沙龙,在18:30准时开始,本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知名刊物《上海书评》、《东方早报》“澎湃”栏目编辑、我校哲学系优秀系友黄晓峰老师、我校传播学院人气教师潘祥辉老师、我校历史系人气教师唐小兵老师,三位重量级嘉宾共同坐镇。三位老师和同学们一齐从新媒体视野下的各个角度,探讨传统报刊在当下社会的存亡问题。

活动开始,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下,首先由黄晓峰老师进行发言。黄老师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发表了具有实践意义和切实经验意义的独到看法,指出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化有两个原因:技术进步和市场转向。其中技术进步虽然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但更为根本和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市场转向,受众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流失,导致纸媒的广告收入大幅下降,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收入的流失,直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败颓势。随后黄老师又谈到了大众所普遍认为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差别,主要分为四个:受众差别、形式差别、内容差别和管理差别,并对每个差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论述。最后黄老师指出,纸媒的消亡难以挽救,但新媒也还有待发展。

随后,潘老师也对当下的传统媒体生存现况和新媒体的发展现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传统媒体在现在的生存环境下仍有其生存理由,新媒体大多不可靠,缺乏负责任的媒体精神。但随即又指出,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取代是无可争辩的现况,传统媒体的内容被新媒体转载使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并且,随着新媒体的流行,新人才流入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也必将消失;成熟的管理体系最终反而会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绊脚石,而刻意培养定向受众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最后因为无消耗的时代趋势,纸和传统媒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传统媒体可能最终会呈现死而不僵的形式,作为一种小众形态继续存在,或通过形式变更与新媒体接轨。

最后,唐小兵老师就回忆中的传统媒体进行了一番追忆,指出怀旧情怀或许还会使传统媒体继续得以存在一段时间,并且随即从与之前两位老师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些许质疑,首先指出了作为新媒体载体的互联网在探讨问题上难以规避的局限性;随后,唐老师针对报纸对阅读者的定义作用发出疑问,在互联网中实现真正具有人文气质的生活是可能的吗?以及针对新媒体的速度优势发问,速度快一定是优势吗?快和慢对培养人的人文气质和建立真实、完满的知识结构哪个更好?

活动的尾声,同学们和三位老师一起探讨了上文中提到的诸多问题和观点,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提出了“在未来,慢社会是否有回归可能?是否会带来传统媒体的复活?”等许多有趣又有深度的问题。

最终于约19:45,本次活动在主持人的结词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下圆满结束。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精彩的人文漫谈沙龙的到来。

                                                        撰稿人:刘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