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哲学系2014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 2014-09-30   浏览次数 420
  新生入学教育一:研究生的危机与出路

2014911日上午930,由哲学系党委书记杨海燕老师主讲,研究生工作秘书陈霞老师主持的“研究生的危机与出路”的新生入学教育在闵行校区文史楼5303室举行。2014级硕博士研究生出席。

讲座伊始,杨老师就当代研究生所面临的经济,就业等现状作了简要的概述,并就此对全体新生提出了“一种意识”、“两种品质”、“四种能力”、“五种资源的要求和建议。树立“一种意识”,即学术诚信意识,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注重“两种品质”,即情商和抗逆商。情商决定你走的多远,而抗逆商则决定你能走的多远。培养“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是充满好奇心但保有克制力的能力;处理知识和分辨知识的能力;进行深入研究,专题研究的能力;处理时间,利用时间的能力。 而利用好“五种资源”则是指“图书馆是一座矿山,导师是一盏明灯,讲座是一场盛宴,同学是一面镜子,社会实践是助长剂”。会议的最后,杨老师借“Today is difficult,tomorrow is difficult,the day after tomorrow is beautiful”来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柔软的心灵,坚强的意志来认真学习,感悟生活。

本次讲座获得同学们的种种好评。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大,并对接下来的学业、生活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规划和认识。

                                                                                 作者:谢婷

新生入学教育二: 副系主任潘斌老师

为博士新生解读《研究生手册》

经过为期一周对新学校、新生活的适应,912日下午,哲学系14级博士研究生在2102会议室迎来了系副主任潘斌老师的讲座。从潘老师对《研究生手册》的解读,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基本培养要求、科研成果要求、预答辩实施办法以及科研奖惩罚办法的深度解读中,同学们正式领受学习任务,明确考核标准,担负科研责任。

潘斌老师的讲座既包涵对宏观政策、制度和要求的分析,也包涵他作为学术前辈对年轻研究生的细致劝勉和诚肯建议。例如,在处理与导师关系方面,他倡导博士研究生一方面要克服过渡依赖的心理,提高自学能力、勇于和善于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切勿师心自用,要与导师适度沟通,破除成见,彼此倾听,于有效交流中取得学术进步。在读书学习方面,他强调协调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泛读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精读经典原著,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较宽广的视域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有所创获。在学术规范方面,潘老师再三提醒大家不要触碰“高压线”,他以真实事例使同学们明白遵守学术规范不仅是学科、行业本身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位学者个人品行操守的内在要求。最后,潘老师语重心长地表示希望14级的博士生通过锲而不舍地“苦学”做出真正的科研成果,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填补这个荣誉空白。博士新生们用热烈的掌声回应了潘斌老师的殷切希望。

 

作者:安谧

新生入学教育三:如何进行学术研究

2014915日上午,哲学系面向2014级研究生的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在人文楼5303举行,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安维复老师作了题为“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报告。本次讲座由研究生教学秘书陈霞老师主持。

安维复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哲学的读(Reading)、思(Thinking)和写(Writing),并围绕哲学学术研究中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和怎样写作展开了讨论。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反思如何读书,强调了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过举例和文献印证,安老师提出了对读书、思考和写作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在学术研究中,读、思、写应该融会贯通。他从问题和目标意识、读哲学文本的思维方法、怎么思和怎样写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写作。

讲座中,安教授衷心告诫同学们:A thought is a proposition with a sense(思想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哲学不是胡思乱想,哲学的阅读、思考和写作必须紧紧围绕有意义的命题展开。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安老师进行互动。伴随着全场热烈的掌声,本次活动圆满结束。安维复教授这次精彩的讲座,为2014级研究生开启哲学学习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作者:周芸涛

新生入学教育四:大学谏言

9月15日上午,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方金奇在第二教学楼209室给14级本科新生做了题为“大学谏言”的新生入学教育讲座。

方老师以曾经风靡网络的形容大学生涯的一则帖子“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朝花夕拾》、大四《伤逝》讲起”,向大家具体阐述了“四个学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了德洛尔《学习:财富蕴育于其中》的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大学的主要理念或者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即“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在学会学习方面:方老师讲述了大学与高中的几个不同点,建议大家主动利用被评为上海高校最好的华师大图书馆。特别是有志于从事学问研究的同学,希望“不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作为哲学系的学子,要热衷于讨论,能言善辩,“明辨之”才能“笃行之”。要善于思考,他说问题一般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理论本身,对各思想家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问一个为什么;一是变动着的社会,哲学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建议主动请教老师,因为“老师不是用来怕的,而是用来问的”。

在学会做事方面:他从大家生活中的体验出发,讲到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希尔顿青年时期洗马桶的事例,强调无论在任何岗位,做事都要精益求精。另外,团结协作、学会分配时间等能力都是从做事中历练出来的。因此,他建议大家在学习之外,多从事校内外的实践,提高做事的能力。

在学会共处方面:方老师从香港的大学和曾经学生住宿出现的种种矛盾讲起,说明共处对于大学生、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尊重差异,学会分享,多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

在学会做人方面:从自己的大学生活入手,说明“人生就是一场修炼”,“止于至善”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

无论是连珠的妙语还是贴近生活的叙述,无不让我们深受感染,使我们在欢乐与笑声中全面地认识大学生活的面貌。

 

                                                  作者:戴谆霖

新生入学教育五:哲学系的历史与学统

9月11日上午,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在人文学院楼5303室给14级研究生新生做了题为“我们的院系——哲学系的历史与学统”的新生入学教育讲座。

陈老师以“一个美梦、两本小说、三个自信”为主题向新入学的研究生讲解了哲学系的历史与学统。

首先,对于“一个美梦”陈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从大夏大学的诞生到光华大学的成立再到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陈老师不无自豪的向研究生新生列举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授课的优秀学生和杰出教师。他鼓励做为“早上八九点钟太阳”的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将个人梦与华东师范大学梦、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其次,至于“两本小说”,陈教授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周而复先生的《上海的早晨》是如何与华东师范大学有历史渊源的。

最后,在“三个自信”部分,陈教授先是讲解了哲学系已故奠基人冯锲先生的求学生涯和学术影响力,然后指出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今天中国众多高校哲学系中的独特地位并勉励做为新的哲学系人要勇于树立“学统自信、能力自信、人格自信”。

 

                                                  作者:汪兵